2025年6月18日上午,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主辦的“詩歌·書籍·圖像:信仰傳統的多元展演”高端系列講座于智庫樓106會議室舉行。本場講座由臺灣地區“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廖肇亨教授主講,主題為“凈土文學的可能性:以凈土詩為中心”,由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教授陳引馳主持。
廖肇亨長期專注于明清佛教與近世佛教文化史研究,同時涉獵東亞文化交流領域,著作豐富。他在本次講座中,圍繞近世佛教文學研究的意義、近世佛教文學的特色、凈土詩的成立及流變等方面展開介紹。
近年來佛教文學相關文獻大量出現,其中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唐宋時期的古寫經,已成為學界關注熱點;二是明清時期佛教文獻的集中出土,尤其是僧人詩文的不斷發現,為學界提供了新的研究契機。廖肇亨指出,宋以后的詩與佛教研究長期處于滯后狀態,與唐代相關研究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盡管清代的漢傳佛教文獻數量最多,但研究者人數仍不足,而這樣又會導致學者對這一領域產生畏難心理,造成惡性循環。他認為,當前正是一個反省傳統近世佛教文學研究問題的契機。
接著,廖肇亨以“凈土詩”為核心議題展開論述。唐代凈土詩在文學上的表現不甚突出,但在后代,凈土相關內容廣泛出現在詩歌、小說、戲曲及俗文學中。廖教授強調,進行這樣的跨類研究往往是較為困難的,須要有一種文類的專長。
宋代以后的佛教文學與唐以前存在明顯差異。例如,明代通常被視為儒、釋、道三教融合的時代,而宋代的研究者多討論大慧宗杲禪師。此外,儒家常批評佛教“無君無父”,但廖肇亨認為,充分實現自我是現代思想中生命最重要的事,而佛教“無君無父”的思想恰與時代脈動相契合。
在學術視野上,廖教授特別指出日本佛教史研究所帶來的影響。他指出,日本佛教史研究最重要的階段在鐮倉時代,因此日本學者多聚焦于研究鐮倉新佛教。而直到江戶時代,日本佛教史斷代明顯,近世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明末到清,表面上呈現出一種衰落的情態。傳統亞洲佛教史常將佛教形容為衰落的、世俗化的佛教,并用“庶民佛教”一詞描述其缺乏教義、教理上的突破,又與儒道有強烈融合傾向的情況。
日本學術界傳統強調“純禪”“純凈土”,但這種觀念實際不適用于中國所面對的問題。受日本學界的這些方法論影響,中國研究者往往在學習思考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局限。前述近世佛教的“墮落論”不僅影響了學術界對其研究的興趣,學者在交流討論中還需不斷為明清佛教的正當性和獨特性進行辯護,廖教授因此提出,需要反省和解決這些觀念帶來的問題。
他指出,所有宗教文學,包括道教、伊斯蘭教等的文學,都必須與宗教實踐相關聯,而非只關注純文學。因此,傳統觀點批評明清佛教“墮落”的前提往往是認為宗教修行的具體實踐被弱化。他以幾個例子作為切入點,討論了近世佛教文學研究的意義與價值,對這種說法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反駁。
廖肇亨以覺浪道盛的《參禪歌》為例,從內容可以看出,明清佛教文學對修行實踐的描述相較于之前更加關注細節。這首詩具有“曹洞土民”家風,語言平實曉暢、注重修行步驟的具體描述,體現了更具平民性的傳播特點。相比之下,《參同契》《草庵歌》等作品具有強烈的文學性傾向,多用比喻等修辭,《參禪歌》一類作品更易為修行者接受,在傳承與實踐中意義重大。接著,提到佛教詩歌作為史料的文獻價值,廖肇亨舉例魯庵普泰所作《王伯安書舍》詩,描繪王陽明在大興隆寺專心讀書的情形,既體現了長輩對晚輩的體貼關懷,也可作為王陽明這一段讀書經歷的實證材料,體現了詩見證歷史的重要作用。
近世佛教文學研究的特色,其一在于具有宏闊的世界圖像。中國文學史上,具有最宏闊世界圖像的就是佛教文學,如《大唐西域記》《佛國記》等傳統佛教文學作品,在西方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到了近世,僧人竺仙梵仙于元明之際前往日本,留下詩作《富士山》作為見證;石濂大汕前往越南會安,在大航海時代西洋傳教士最鐘愛的東亞港口城市留下詩文記錄,成為研究交流史的重要線索,顯示了僧人和佛教文學在文化流通中不可忽視的作用。
第二個特色是其對心靈深度的探索。廖肇亨指出,晚明文人如湯顯祖等人熱衷探討“夢”,其最重要的理論出發點就是佛教。他舉妙峰山祖師徹庸周理為例,介紹了其“夢即佛法”的理論。有人針對《金剛經》六如偈“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所闡述的夢的虛幻性質提出疑問,徹庸周理則對夢進行高度肯定,提出“夢即佛法”,認為夢是“當體覺性”、實存之物,也是廖教授認為的心理學的重要論斷。魯迅曾批評中國文學缺乏心靈深度,而佛教文學恰好可彌補這一空缺。
廖教授進一步指出,近世佛教文學中凈土色彩的加強尤為顯著。凈土法門并非凈土宗專屬,它實際為一種共法,各宗派中均有跡可循。高僧傳記中“行在彌陀”的記載屢見不鮮,亦可見凈土思想已廣泛滲透佛教各派之中。他特別提到云棲祩宏的《阿彌陀經疏鈔》,雖屬凈土文獻,卻大量談論華嚴宗內容,充分體現凈土法門的跨宗派流傳。因此,盡管日本學者常談論“純禪”“純凈土”,強調兩者的對立,但在中國環境中卻呈現禪凈交融、互補互生的境況。
中峰明本《懷凈土詩》中即有“禪外不曾談凈土,須知凈土外無禪”之句,是影響力較大的禪凈調和論述之一。此外,禪宗常用船作隱喻,凈土文學則將“度人舟”的意象充分發揮,如“凈土救生船”的意象、“苦海常做度人舟”的詩句等?!稇褍敉猎姟分羞€使用“熊耳峰”等禪宗典故,表現出凈土對禪宗文學的多方化用。
“凈土文學”的概念與“禪宗文學”一樣,已具備成立條件。廖肇亨介紹,凈土詩不僅已有專門輯錄的凈土詩選集(例如《蓮華世界詩》),更涵蓋《靈驗錄》《往生傳》等小說性敘事作品,戲曲、圖像、俗文學等亦為其重要表現形式,凈土藝術已成為一個普遍的話題。廣義而言,彈詞、觀音寶卷、謠曲;《歸元鏡》、與云棲祩宏等凈土祖師相關的戲曲等,均屬凈土題材的重要組成部分,證明了“凈土文學”存在概念基礎。
蕅益大師所編《凈土十要》,雖理論性較強,但一般民眾的理解難度較高。反之,《樂邦文類》《龍舒凈土》等作品,則更具文學性與通俗性,更易為大眾所接受,這說明在凈土法門的傳播過程中,文學與藝術發揮了關鍵作用,凈土文學因此具有更強的普及性與更高的社會接受度。
為具體說明凈土文學的結構與傳播形式,廖教授又舉出幾則典型例證。明初姚廣孝與楚石梵琦的關系密切,兩人皆為大慧宗杲嫡傳弟子。姚廣孝深受楚石梵琦影響,所編《諸上善人詠》將凈土詩與傳記結合,形成兼具詩歌體與紀事性的特殊文體。其文風近似說唱文學,展現出一定的庶民性特征?!吨T上善人詠》中,昭慶省常、僧雄俊等人物故事情節豐富、敘述生動,這樣的特色在傳播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云棲祩宏的《山居》以“峭似高峰冷似冰”作為自我定位,表達禪宗高潔孤峻、仿若脫離俗世的風格;而推展凈土法門時,則強調“詩之為益于凈土亦大矣”,采用更易為民眾接受的方式,用文藝的方法來進行。
不過,廖肇亨同時也特別提醒,不能將所有戲曲、小說等類型的凈土文學作品視為歷史紀實,其內容也不乏佛教的負面描寫,因此研究中的材料選擇非常重要。
回到“凈土詩”的概念,廖教授接著介紹了凈土詩的成立與流變。大藏經中的早期凈土詩選集《蓮邦詩選》(一名《蓮華世界詩》)為云棲祩宏弟子唐時所編,隨朝鮮傳入日本,現CBETA所收即為日本和刻本版本。另有《如來香》亦為其重要著作。此類文獻顯示,凈土詩已在東亞地區流傳廣泛,形成佛教文學傳播網絡。
宋代為凈土詩發展關鍵轉折期,宋代以后,禪宗祖師一直致力于推進凈土法門傳播。凈土祖師善導影響深遠,后世許多凈土詩都從他的詩句中衍生而來。凈土詩的主要主題集中于生老病死、在阿彌陀佛的本愿力中獲得解脫等議題,體現凈土法門的特色之一,即將短暫的現世歡樂與終極的極樂世界形成對照,因此很多作品說理的性質較強。同時,廖教授認為中國佛教文學乃至中國文學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即對“罪”和“惡”的感受,其中凈土文學作品中對惡和懺悔的描寫比禪宗文學力度更強。
《蓮華世界詩》作為第一本凈土詩選,對凈土詩進行了大范圍的收集,早期謝靈運、李白、白居易等的詩作均在其中。他們的詩不一定出自深刻的宗教體會,可能是與凈土追尋理想世界的理念相符或進行凈土相關的活動有感。到了宋代,部分凈土詩將傳統詩學的修辭帶入,使詩歌更具有文人的美感。元代的中峰明本最重要的特色則是強調“自性彌陀”,在禪宗和凈土的溝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楚石梵琦為近世凈土詩代表人物,其詩數量眾多、水準較高,是凈土文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詩人。他與趙孟頫關系密切,曾受其推薦赴北京抄寫佛經并留下《北游詩》,具有重要的文學和史料價值。其《西齋凈土詩》中有“濁惡凡夫清凈佛”之句,也體現了禪宗、凈土文學中對“罪”的重視。楚石梵琦的文學地位獲得了同時代文人認可,如蕅益智旭高度評價其詩,錢謙益在《列朝詩集》中收錄其作,朱彝尊也在《靜志居詩話》中稱贊其詩風。除此之外,曹洞宗無異元來詩中思想也與“凈土外無禪,禪外無凈土”類似,不同宗派間的交流融合可見一斑。廖教授還提供了僅見于日本公文書館藏《雨華集》中的《凈土詩》,為明代中前期的香嚴覺澄所作,說明了凈土詩在海外的流傳情況。
廖肇亨最后總結,凈土文學是否具備作為一個獨立命題的合理性,尚需學界進一步討論,但從現有文獻、歷史流傳與作品體量來看,已具備了較高的研究價值。凈土文學作品往往以樸素語言傳播修行理念,重視罪與懺悔意識;其受禪宗文學的影響頗深,實際并非對立關系,西方凈土與唯心凈土在凈土詩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調和。他認為,未來還可以收集更多的凈土詩,并對凈土法門的流行中展現出的地域特征進行考察。
分享結束后,陳引馳教授指出,廖教授本次報告自近世佛教文獻的大量出現談起,系統梳理佛教文學研究的發展脈絡,同時也涉及了很多重要問題,如凈土和禪的關系、“自性彌陀,唯心凈土”在詩中的表現、流傳的地域問題等等,內容充實、視野宏闊,使與會者獲益良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