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傳統的印象中,蘇聯是由15個加盟國組成的,他們分別是東斯拉夫三國、波羅的海三國、外高加索三國、中亞五國以及摩爾多瓦。
蘇聯雖然只有69年歷史,但其發展歷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說,除了這15個加盟國外,蘇聯在1940年到1956年這16年時間里,還有個卡累利阿-芬蘭的加盟國。
之所以要設立卡累利阿-芬蘭這個加盟國,主要是因為1939年到1940年的冬季戰爭中,蘇聯入侵芬蘭失敗,只拿下了芬蘭十分之一的領土,并未將其全部吞并。蘇聯便將從芬蘭奪來的4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和原來俄聯邦旗下的卡累利阿地區合并,組建了這一卡累利阿-芬蘭加盟國。
后來芬蘭在德國的幫助下,奪回了這些土地。等到二戰后,蘇聯又把這些土地奪走了。二戰后芬蘭為防止被懲罰,主動承認卡累利阿-芬蘭歸蘇聯所有,1947年雙方正式劃界。
當年成立卡累利阿-芬蘭,就是為了未來奪取整個芬蘭做準備的。奈何1947年芬蘭保住了獨立地位,卡累利阿-芬蘭的作用已經不大了。所以1956年蘇聯撤銷該加盟國,將卡累利阿-芬蘭劃入了俄聯邦,成了俄聯邦內部的自治共和國。
蘇聯剛成立時,只有4個加盟國
1917年十月革命后,蘇俄開始掌控俄國權柄。但無論是沙俄余部,還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支持者,勢力范圍都比蘇俄大,蘇俄當時只控制了歐洲部分的一些核心大城市。
此外,比如芬蘭、波羅的海三國、波蘭、烏克蘭等地,紛紛在搞獨立,打算自己建立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因此蘇俄想要恢復沙俄時期的地盤,可謂是任重道遠。
1922年在經歷了4年內戰后,以蘇俄為首開始組建蘇聯。這一過程其實也挺復雜的,因為蘇俄作出了巨大讓步,他們通過尊重民族自決的方式,拉來了3個小伙伴,分別是烏克蘭、白俄羅斯以及外高加索聯邦。
蘇俄在這3個國家內部,都設立了相關機構,所以他們合并時的意識形態是相同的。因此1922年組建蘇聯的時候,只有這么4個加盟國。
只不過,為了安撫國內各民族,蘇聯采取了民族自治的方式團結內部其他民族。只要達到一定規格,就可以在加盟國旗下成立自治共和國。后來又設立了一系列門檻,只要達到了這些門檻,就可以從自治共和國升級為加盟國,和俄聯邦、烏克蘭這類加盟國平起平坐。
所以從1922年到1936年這段時間,俄聯邦中,又分出了中亞五國,這5國基本都是少數民族為主的加盟國。外高加索聯邦,也分成了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這3國。
因此,到了1936年,蘇聯內部就有了11個加盟國了。那么還有4個是咋回事呢?
1939年,二戰歐洲戰場拉開序幕,蘇聯也趁此機會開始開疆擴土,打算恢復沙俄時期的版圖。所以他們在1939年到1940年,吞并了十分之一的芬蘭、波羅的海三國全境、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等地。
這些地盤也就成了后來的卡累利阿-芬蘭、波羅的海三國、摩爾多瓦等5個蘇聯的加盟國。這樣,蘇聯就有了16個加盟國。等到1956年卡累利阿-芬蘭加盟國撤銷后,蘇聯便只剩下了15個加盟國,一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這一格局都沒有變化。
俄烏白是蘇聯的絕對核心
從蘇聯剛成立那會兒,也能看得出來,俄烏白這3國,才是蘇聯真正的核心。這3國當中,又以俄聯邦為核心。可以說,只要這3國團結在一起,那就能再造蘇聯。
蘇俄剛起步,就是以俄聯邦為底子發家致富的。等到搞定俄聯邦內部以后,蘇俄開始影響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當時,烏克蘭和白俄羅斯還不是目前這個樣子,他們只有目前的東半部分,因為西半部分,當時還在波蘭境內。
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西半部分,是在二戰時蘇聯強行霸占波蘭的東半部分得來的。二戰后,波蘭打算要回這東半部分,結果被蘇聯給拒了。蘇聯的理由是,這里生活著大量的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你們波蘭要想得到領土補償,可以從德國的東半部分割點嘛!所以大家便齊步走,一起朝著西邊走了一大步。
當然了,這也是后來烏克蘭內部如此割裂的原因。其實烏克蘭的東部和西部,歷史上所受到的文化影響是截然不同的。東部深受沙俄的影響,而西部則深受波蘭立陶宛的影響。
俄聯邦和烏克蘭,可以說從1654年開始就在一起了,到了1917年曾短暫分開過一段時間,到了1922年又走到了一起。
烏克蘭的前身哥薩克酋長國,在并入沙俄的時候,是以獨立自主的身份加入的。但是伴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量烏克蘭貴族被俄文化所同化,烏克蘭慢慢失去了自主性。烏克蘭的哥薩克騎兵,也成了沙俄開疆拓土重要助手。說俄是戰斗民族,其實說的是這幫哥薩克騎兵。當然了,哥薩克騎兵不光烏克蘭有,俄聯邦也有很多。
所以說俄烏兩族,是組成蘇聯的核心力量。至于白俄羅斯,則是沙俄入侵波蘭立陶宛聯邦后的產物。他們的文化本就和俄烏格格不入,只不過大家都是東斯拉夫族群的,所以走到了一起。
不過白俄羅斯的作用是,打開了俄向西進軍的缺口,因此也是蘇聯的重要組成部分。說到底,東斯拉夫這三部分,才是自己人。蘇聯的其他部分,都只是附庸,或者說是殖民地。
能否再造東斯拉夫輝煌,在此一舉
俄為什么要發動這場特別軍事行動?目前市面上的理由太多了,比如說阻撓北約東擴,拯救烏東的俄族同胞,為了開疆拓土,為了烏東的工業基地和克里米亞的塞瓦斯托波爾港等等。
這些原因都可以拿來說事,不過真正讓俄動心的,或者說是讓俄話事人動心的,則是恢復蘇聯基業,再造東斯拉夫的輝煌。
大帝是一個有著宏大愿望的君主,他在上任之初就表態過,給我20年,還你一個不一樣的俄羅斯。
這么說的原因,是大帝對當時的俄國非常不滿。他是從蘇聯巔峰時期走過來的人,所以他非常了解俄國曾經所站到的高度,他也十分渴望帶領俄國恢復到那個高度。
奈何,歷代俄國話事人,似乎都不太懂怎么搞經濟,他們對權謀和土地倒是非常感興趣。有一點大帝說得非常對,司機是一個沒有政治素養和格局的人。
因為司機不是科班出身,他是個演員,半路出家成了話事人,當然沒有這些東西。可擁有這些東西的話事人,就真的可以把一個集團帶向更高處嗎?或許依舊只是因循守舊吧?畢竟這些素養和格局,其實都是前輩們傳下來的。前輩們自己都沒走好路,又怎么指引你走好路呢?
大帝是有宏大愿景的,所以他肯定希望在有生之年,將俄國帶回那個他所向往的高度。他自己也曾經坦言,如果當初他是戈氏,絕對不可能讓蘇聯走向解體,可見大帝心里要的是什么。
2022年,發動這場特別軍事行動的時候,大帝正好70歲整。人生七十古來稀,當然了,在現代,尤其是對于話事人這個級別,那還處于正當壯年,正是當打之年。
所以大帝希望用五到十年時間,在其80歲之前,完成俄烏白的合并,實現再造蘇聯的計劃。這一點兒也不夸張,只不過他沒想到,當年克里米亞事件時,烏克蘭和北約沒反應,這回反應會那么大罷了。
誰愿意看到其恢復祖業
白俄羅斯,其實就是大帝手拿把掐的事情,烏克蘭倒是成了一個大難題。目前大帝如果想要盡快實現恢復蘇聯的偉業,退而求其次便是要拿下烏克蘭東部,這樣勉強也能看了,畢竟蘇聯留在烏克蘭的核心工業區基本都在烏克蘭東部。
俄烏白3家合并以后,其他小卡拉米就不在話下了。比如說中亞五國,看似非常大,但他們處于內陸地區,過去嚴重依賴俄羅斯。當然了,俄烏沖突搞起來以后,他們有了新的出路。但這條新出路其實還沒走穩,只要在走穩之前,俄對其下手,他們只有低頭認大哥的份,別無他選。畢竟新大哥未必會為他們出頭。
外高加索三國和摩爾多瓦,全都是體量非常小的國家,合并他們就跟鬧著玩一樣。一旦俄能在俄烏沖突中取勝,只要俄愿意,這事兒隨時隨地就能辦。
所以,只要啃下烏克蘭,恢復蘇聯基業便指日可待了。那么問題來了,有誰支持他恢復蘇聯基業呢?除了他自己以外,恐怕沒幾個愿意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