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殖民體系走向衰弱,從一戰時期就開始了。一戰之前,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等英國的殖民地,先后成為了自治領。不過那時候英法實力還很強,所以依舊能維系著自身與殖民地之間的關系。
到了二戰以后,英法殖民體系,就徹底崩了。英屬印度在1947年一分為三,成了印度、巴基斯坦、緬甸。此外,斯里蘭卡、利比亞、蘇丹、加納、烏干達等等英國殖民地,也相繼取得了獨立。法國也吐出了摩洛哥、突尼斯、幾內亞、喀麥隆、馬達加斯加等殖民地。
看似殖民統治時代已經結束,但其實老牌殖民列強中,依舊還是有部分國家,并沒有吐出多少殖民地,俄國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雖說一戰中俄國吐出了西部百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但到了二戰期間,蘇聯又把這些殖民地中的絕大多數,都給找補回來了。至于東方的殖民地,壓根就沒離開過俄國。
蘇聯解體,依舊沒能徹底摧毀俄國的殖民體系
沙俄崩盤以后,蘇俄利用4年內戰時間,順利接管了俄國絕大多數地盤。不過蘇俄在1918年初,為了盡快退出一戰,曾經與德國簽署《布列斯特和約》,割讓了西部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整個西伯利亞和遠東,當時依舊掌握在蘇俄手里。原本協約國對遠東是有想法的,不過蘇俄在這里組建了一個獨立于俄國之外的遠東共和國。該共和國倡導平等外交,也就是所有列強到他們國家搞貿易,機會一律平等。最終協約國只能退出遠東。協約國走后,遠東共和國自動并入了俄聯邦,成為了蘇聯的一部分。
中亞4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原本也在擺脫俄國的控制,打算獨立建國。不過蘇俄打過來以后,很快瓦解了他們建國的念頭,再次將這里收入麾下。
此外,西伯利亞廣袤地區,地廣人稀,殖民起來非常容易。因此蘇俄接管西伯利亞的過程,也十分順利。
到了二戰期間,蘇聯大獲全勝,因此不僅拿回了在一戰后,割出去的絕大多數土地,而且還將東歐大片國家,納入了自己的管轄范圍之內,成立了華約組織。
一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華約解散,俄國的殖民體系,才真正受到了重創。最典型的例子,自然是中亞五國、外高加索三國和波羅的海三國的獨立。
這些國家,和俄國非親非故,是沙俄時期強行吞并殖民的地方。尤其是波羅的海三國,對俄國一點好感都沒有,因為他們一戰以后已經建國,誰能想到建國20多年后,還會被蘇聯給滅了。
俄國的殖民體系,有別于英法
英法的殖民地,基本都在海外。因為歐洲就那么一點大,英法所能擴張的范圍,基本已經達到極限了。尤其是英國,除了把英倫三島給占了,真心沒有太多選擇了。
恰好他們的航海技術發展到家了,于是他們開始學習葡萄牙、西班牙以及荷蘭,開著艦隊到海外尋找殖民地。
殖民地最初的作用,就是讓奴隸給自己干活。后來殖民地形成了一定規模以后,出現了城鎮和市場。為此,英法等列強,開始將殖民地的原料,以極低的價格運到自家工廠,生產出來的商品,再賣到殖民賺差價。同時殖民地的人還能給自己打工,久而久之,奴隸們就逐漸成了工人。
這種運營模式,相當成熟。以至于未來即便擺脫了殖民關系,彼此之間依舊維系著比較緊密的市場關系。
相對而言,俄國的殖民體系,就比較簡單粗暴了。他們奉行的原則就一個:額滴,額滴,都是額滴。
啥意思呢?他們的軍隊打到哪里,哪里就是他們的殖民地。而沙俄又以陸軍為主,所以他們的殖民地,基本都是通過陸軍擴張得來的。因此俄國的殖民地,和他們的本土,是連成一片的。
沙俄本身就是農奴制社會,所以他們給殖民地帶來的,從來不是什么市場和城鎮,而是一個個功勛卓著的奴隸主以及若干原地為奴的農奴。
俄國只有在面臨崩盤之際,才會考慮出讓土地的事情
一般來說,俄軍征服過的土地,便自動默認成為了俄國的領土。哪怕時間很短,甚至連像樣的統治機構都沒有,俄國人也會自認這些土地屬于俄國。
正是這種對領土的偏執,使得俄國的領土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一直位列全球第一。沒辦法,畢竟他們有“額滴,額滴,都是額滴”的傳統思想在激勵著每一代俄國統治者。似乎開疆拓土,是俄國每一任統治者的宿命。
沙俄自不必說,幾乎每一位像樣的君主,不是在考慮擴張,就是在擴張的路上。蘇聯時期,斯大林、勃列日涅夫時期,都在尋求擴張。如今這位,不也在擴張么?這是刻在他們基因里的文化屬性,除非不給他們這個平臺,否則是很難改變的。
嗜土如命的性格,使得俄國人不可能輕易將領土讓出來,哪怕是賣,也幾乎不可能。當然了,也有例外,比如說阿拉斯加。
準確來說,阿拉斯加最初并非俄國的領土,雖說是沙俄殖民者最早發現了這里,但他們并沒有在這里設立什么行政機構。他們只是在這里建立了一家專門負責皮毛生意的俄美公司。當然了,如果說俄國人最早殖民阿拉斯加,這是沒什么問題的。
1799年,沙俄開始殖民阿拉斯加。不過到了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過后,戰敗的沙俄,不得不考慮把阿拉斯加給賣了。
那時候沙俄瀕臨滅亡,根本無法保護阿拉斯加,這里隨時會被駐扎在加拿大的英國人給搶走。與其被搶走,倒不如主動將其賣掉。賣給英國人肯定是不行的,人家能直接搶,為什么要花錢買?
所以俄國人找到了美國,雙方一拍即合,在1867年,美國以720萬美元的價格,買入了阿拉斯加。雖說當時美國人都覺得虧了,認為總統干了一件賠本賺吆喝的蠢事,畢竟那時候美國也不富裕。但100多年過后,再看這件事時,才知道美國人賺大發了。
1917年沙俄崩盤,1918年蘇俄為了退出一戰,主動找德國簽署了《布列斯特和約》,將西部百萬平方公里拱手讓人。
如果蘇俄當時不這么干,那他們不僅要面臨德軍的猛攻,還要應付俄國內部的白衛軍的打擊,他們根本沒能力同時對付這么多強大的對手。所以說,俄國人這次讓出土地,同樣是在俄國面臨亡國之際,做出的無奈選擇。
能賣阿拉斯加,未必不能賣遠東
既然當初阿拉斯加能賣,既然俄西部百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能主動舍棄。那么為什么遠東,不能在某個歷史節點,以賣出或者割讓的方式,離開俄國呢?
這是完全有可能的,只要俄國面臨類似克里米亞戰爭或者一戰這種打擊,自身不足以繼續堅持下去,自然會考慮賣掉遠東,換取喘息之機。
按照目前的推測,到2026年,俄羅斯如果還深陷俄烏沖突的泥潭,沒有及時抽身的話,那他們的財政儲備,將不再能繼續支持他們這個國家正常運作下去。當然了,尋求外援也能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
任何問題最終都將是經濟問題,一旦經濟扛不住,什么亂子都會出現。所以說真到了那時候,賣掉海參崴乃至整個遠東,來提升續航能力,也未嘗不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