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毛澤東選集》,讀到了《論聯合政府》這一篇,在第五部分“全黨團結起來,為實現黨的任務而斗爭”里有許多話,至今讀來仍然深受感動,并不由自主會想到現實中的一些問題。
我們共產黨人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而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
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得到人民擁護與支持,是最主要原因。無論是抗日戰爭時期,還是前后與國民黨軍隊的兩次國內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與其領導的軍隊,都受到了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
比如解放戰爭時期,對于淮海戰役的勝利,陳毅司令就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這只是一例,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人民群眾為什么擁護?就因為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做到“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做到“向人民負責”。
我們的代表大會應該號召全黨提起警覺,注意每一個工作環節上的每一個同志,不要讓他脫離群眾。教育每一個同志熱愛人民群眾,細心地傾聽人民群眾的呼聲;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群眾打成一片,不是高踞于群眾之上,而是深入于群眾之中。
以民為本的思想,是中國儒家傳統觀念,但是歷朝歷代真正做到并且做得細致、全面而真誠的,以前是沒有的。以毛主席為首的老一代革命家、革命先烈們,他們做到了,所以才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對于如何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毛主席講到了一點,那就是:
在一切工作中,命令主義是錯誤的。
這里面的“一切工作”,指的是群眾工作。也就是說,做涉及到群眾的工作,不能命令老百姓這個那個,而應該尊重老百姓的自主選擇權,要遵循自愿原則。比如在之前的農民合作社問題上,毛主席就說,只要是農民自愿的就好。
為什么要尊重老百姓的選擇?為什么要讓老百姓自愿?為什么命令主義一定是錯的?因為下命令的人并不比老百姓更懂,他們的想法往往脫離實際,不現實不可行,做了會產生不好的后果,會造成損失甚至災難。
從1945年到今天,過去了整整80年,上面兩段話仍然閃耀著光輝,照耀著中國大地,審視著群眾工作。這可以作為衡量新時代群眾工作做得好不好的一個標準。
又看到了李昌平的一篇談三農的文章,雖然其中有些地方可能缺少調查材料作依據,或者不具有典型性,但是整體上來說,還是值得思考的。
李昌平總的觀點是說,現在農戶以及集體經濟組織的自主權比八十年代小了很多。用他的說法,是“小十倍”?!靶∈丁边@個說法本身不符合邏輯,也缺乏依據,但他的意思很明確,就是小了很多。
李昌平列舉了下圖上這些方面,總體來說,就是好多事情原來可以自由干,現在不能了。這就是他說的農民的自主權變小了。不過,李昌平所說,是很籠統的,都沒有提供具體材料,而且有的地方也明顯不合法律,所以可能有爭議。比如殺豬問題,為了防止傳染病,確實有必要禁止私自屠宰,這已經入法,就要依法處置。
關于農民種什么,有的地方可能存在“命令主義”,要求統一種植某種東西,但這不是全國性的,所以屬于地方行為。而地方行為一般也都是以增收為目的的探索性質的,盡管有的是征得農民同意的,但也確實存在“命令主義”。
不過,這種“命令主義”常常不會收獲成功。比如我們這里曾要求家前屋后不得亂種,都得統一綠化,種花種風景樹,還特別打造了一個樣板村,但是其他村根本沒有完全按照“要求”去做,有的栽了花草風景樹,漸漸都“死”了,然后又種上了絲瓜、茶豆、蔥、蒜、辣椒之類的。不過,小豬圈、小廁所確實都扒掉了,而公共廁所卻大多管理不到位。
農村的老百姓,有自己的想法,應該得到“細心地傾聽”,應該有領導干部“深入于群眾之中”。
老百姓有什么想法?美是第二位,實惠是第一位。田園風光是詩人眼里的,農民眼里就是吃穿用度。農村風景再美,老百姓不能吃它、不能穿它,種點入口的東西,就能省下一些錢來。對于農村的老百姓來說,省錢就是掙錢。
不省怎么辦?尤其是對于農村老頭老太太來說,種地收入不多,其他掙錢門路又沒有,也沒有豐厚的養老金,只能自己攢點錢為進醫院準備著。
來到農村,不能光看農村美不美,更要看農民富不富。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農村是農民的農村,不是詩人畫家的農村。農村之美,美在人,而不在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