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mym1323
當皮膚逐漸變得如皮革般緊繃,當關節活動如生銹的齒輪般滯澀,硬皮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往往一落千丈。西醫常用免疫抑制劑等藥物控制病情,但不少患者發現,藥物雖能短暫緩解癥狀,卻無法阻止疾病進展,甚至帶來肝腎損傷。那么,中醫如何看待這一頑疾?又有什么獨特的解決之道?
中醫:僵硬不止在"皮",更在"臟腑"
中醫經典《傷寒論》提出"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而清代醫家張璐在《張氏醫通》中更明確指出:"皮痹者,陽氣虛不能衛外,寒濕之邪客于肌腠。"李俊才醫生在臨床中發現,硬皮病多與陽虛寒凝相關,但其根本往往源于脾腎陽虛兼痰瘀互結。陽虛源于先天不足或久病耗傷,寒凝起于衛陽不固。
兩者膠著肌腠,使得氣血凝滯,內傷臟腑,外阻皮脈,最終表現為皮膚硬化。若不溫補陽氣,單純軟化皮膚,猶如冰上澆湯,終難奏效。
典型案例:
曾接診一位38歲女性患者,雙手皮膚硬化五年余,近一年加重伴吞咽困難。西醫診斷為系統性硬皮病,服用甲氨蝶呤后出現肝功能異常,療效不佳。
初診見癥:
手指腫脹僵硬如臘腸,皮膚光亮緊繃
畏寒肢冷、腰膝酸軟、夜尿頻多
食后腹脹、時有反酸
舌淡胖有齒痕,苔白滑,脈沉遲
此乃典型"陽虛寒凝證":
陽氣虛衰:舌淡脈遲、畏寒肢冷,顯系命門火衰,失于溫煦
寒凝血瘀:皮膚板硬、吞咽困難,提示寒邪凝滯,氣血不通
痰濕內停:舌胖齒痕、食后腹脹,表明脾失健運,濕濁中阻
辨證施治:溫陽散寒,標本兼顧
遣方以《傷寒論》合《景岳全書》內方劑化裁:
溫陽梯隊:附子、肉桂暖命門,干姜、炙甘草溫中焦
散寒組合:麻黃、細辛開腠理,桂枝、白芍調和營衛
化瘀要藥:當歸、川芎活血,穿山甲破瘀通絡
健脾樞紐:白術、茯苓健運中州,使土旺則能生金
療效:
首療程:畏寒減輕,手指晨僵時間縮短
三療程:皮膚彈性部分恢復,吞咽順暢
鞏固期:加入鹿角膠、紫河車填補真陽,隨訪病情穩定
中醫的優勢在哪里?
整體調節:不只軟化皮膚,更溫腎陽、健脾胃、通血脈
動態施治:根據寒凝程度調整溫散力度(如寒甚加吳茱萸,瘀重加土鱉蟲)
這位患者的康復歷程印證了明代名醫張景岳"陽主氣化"的理論。對于硬皮病,中醫通過"溫陽-散寒-通絡"三步療法,既能改善癥狀,又可逆轉病勢。若您也受皮膚硬化困擾,建議盡早就醫辨證,切勿延誤治療時機。
(本文僅供參考,因個體情況不同,實際用藥請遵醫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