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7月1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夏瑾)7月20日是今年三伏天的開始。三伏天是開展中醫特色療法、實施“冬病夏治”的黃金時機。什么是“冬病夏治”?哪些疾病適合在夏天進行調理和治療?
中日友好醫院中醫肺病一部主任醫師張洪春答記者問。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夏瑾/攝
在7月15日召開的健康中國中醫藥健康促進主題發布會之“冬病夏治與夏季養生”專題發布會上,中日友好醫院中醫肺病一部主任醫師張洪春解釋說,“冬病夏治”是歷史悠久的傳統中醫藥療法。“冬病”是指好發于冬季,或者在冬季容易加重的疾病,比如慢阻肺,哮喘,過敏性鼻炎,慢性腹瀉,關節疼痛、僵硬,以及怕冷、體虛、易感等。“夏治”是指在三伏天機體陽氣最盛的時候,借助自然界的溫和熱,溫補陽氣、散寒驅邪,增強人體之正氣。“在夏季氣溫高、肌體陽氣旺盛的時候給予溫陽補益的治療方法,祛除體內沉積的寒氣,調整人體的陰陽,來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張洪春說。
哪些疾病適合在夏季進行調理呢?張洪春認為,“冬病夏治”首先適合陽虛、氣虛體質的人群,這類人有以下幾個特點:平素怕冷怕風、喜曬太陽、喜熱飲,喝牛奶、冷飲后會感覺胃部不適或者出現腹痛腹瀉,平時四肢發涼。
“冬病夏治”還適合呼吸系統慢病穩定的人群,因肺喜溫而惡寒。哮喘、過敏性鼻炎、慢阻肺等呼吸系統疾病的加重多與內寒有關,到了冬季,外寒引動內寒,內外合邪,閉塞肺氣就會導致疾病加重。對于這類患者,在夏季陽氣旺盛的時候,或者說在穩定期,及時補陽氣、祛內寒,就能夠有效緩解呼吸系統疾病在冬季發作時的癥狀,以及縮短病程。
其他具有虛寒性質的疾病也適合“冬病夏治”,比如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肩周炎、慢性腹瀉等。
張洪春介紹,“冬病夏治”最常見的治療方法是貼三伏貼,三伏貼是用白芥子、細辛等溫陽的藥材制成的藥貼,一般要貼在肺俞穴、腎俞穴等穴位上。每年三伏天,在初伏、中伏和末伏各貼一次。在中醫肺病學科,三伏貼療法被廣泛推廣應用。
除三伏貼外,也可以通過艾灸、食療等方法達到“冬病夏治”的目的。比如夏天艾灸足三里、關元等穴位,吃生姜羊肉湯、黃芪山藥粥等。
張洪春提醒,采用“冬病夏治”療法要去正規醫療機構,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不要盲目跟風。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