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與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聯合發布了關于開展生物制造中試能力建設平臺培育工作的通知。
明確提出到2027年,力爭培育中試能力建設平臺20個以上,服務企業數量超過200家,孵化產品400個以上,有力支撐創新成果的“小試驗證—中試擴大—產業化應用”。
中試是生物科技創新成果向工業生產轉化的關鍵環節,是生物制造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
根據智藥局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已有20余家合成生物/生物制造領域中試平臺或公共服務,下文中以表格列出,并著重介紹其中五類代表性平臺,以供行業交流。
各地齊出手 “中試”大備戰
目前,中國各地建設的中試平臺大致可以分為三種,其一是龍頭企業自建的自主產品中試平臺,代表是華熙生物位于天津的中試成果轉化中心。
該中心占地30000平方米,擁有64條中試生產線,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涵蓋領域最廣泛的中試成果轉化平臺。
然而類似這樣具備產業轉化能力的企業畢竟是少數,更多的初創型企業依賴于綜合性的中試公共服務機構,又可以簡單分為研究所/高校主體與政府主體兩類。
其中不乏國家級平臺。例如深圳國家生物制造產業創新中心,由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牽頭,聯合國投、招商局等多方企業共同組建。
該中心是國家批復的第10個國家產業創新中心,也是深圳市唯一一個國家產業創新中心。
搭建關鍵橋梁 跨越“死亡之谷”
數據顯示,歐美發達國家的科技成果轉化率高達75%,其中實現產業化的占比約50%,而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約為10%。
而中試研發是跨越合成生物科技轉化“死亡之谷”的關鍵環節,負責承接科研院所與企業兩端。
由科研院所完成從0到1的物質發現,或是從毫克級到克級或者公斤級的實驗成果后,企業承接這些科研成果。
天空之境合成生物制造公共技術平臺
如果說研發樣品的投入是1,產品的投入就是10,而量產的投入就需要100。
只有通過“中試”,才能完成從公斤級到噸級的工藝放大和應用開發,并最終完成從噸級到更大規模的生產制造和市場轉化。
而生物制造中試放大平臺的成功運營依賴3個關鍵要素:
①配備先進的實驗和中試設施,以支持從小規模到中試規模的生產;②建立專家團隊和資源共享體系,以促進產學研的協作;③獲得政府的支持,包括政策扶持和資金激勵。
相信隨著政策端持續完善"基礎研究—中試放大—市場準入"的全鏈條支持機制,中國的生物制造產業將為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在全球生物經濟版圖中刻下鮮明坐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