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譚少游
原定2030年實現的碳達峰目標,中國提前6年就做到了?
最近,英國《經濟學人》發表文章《中國的碳排放量可能已經達到峰值》指出:2024年3月中國碳排放量達到一個峰值,隨后有所回落,目前已比峰值低1%。
“如果這一趨勢持續下去,并且被證明確實達到了峰值,這可能會改變全球排放的軌跡”。
圖源:《經濟學人》
注:本圖采用滾動12個月累計值進行展示
之所以提出這樣的判斷,背后有個重要的原因,非常罕見:
芬蘭智庫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根據中國化石能源消費量、電力生產數據和第三方智庫數據估算,從2024年4月到2025年3月,中國的碳排放量同比下降1%。
而在同一時期,中國的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5.8%,高于過去10年的平均值;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約為2015年以來的平均水平。
也就是說,中國居然在用電量增長5.8%的情況下,實現碳排放量下降1%。這在過去20年甚至改革開放以來,可能都是破天荒的頭一回。
中國,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在歷史性的數據背后,一場巨變正在發生。
做個對比,你就會明白,這次碳排放下降為何是史無前例。
過去二十年,中國的碳排放量曾有過兩次下降趨勢,但兩次下降都伴隨著經濟活動減少。
第一次下降發生在2015年。
根據國際能源署數據,當年的碳排放量同比下降1.5%。下降原因主要是中國大力淘汰鋼鐵、煤炭、水泥、電解鋁等高耗能產能,導致高耗能產業用電量持續下降,用電增速降至1974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然而,由于2015年后房地產行業拉動了水泥和鋼鐵的需求,碳排放量自2016年出現反彈,繼續走高。
第二次碳排放下降發生在2022年。
同據國際能源署數據,當年的碳排放量同比下降0.37%。由于疫情原因,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發電量下滑,碳排放量也隨之下降。
然而,在2024年3月開始的這次碳排放量下降中,用電量卻在持續上升,工業生產也相當興旺。
2024年3月到2025年3月,中國規模以上工業發電量波動上升,從7477億千瓦時上升至7780億千瓦時。
這是極不尋常的變化。
既然發電量持續增加,生產活動也未減少,那些本應增加的碳排放量,究竟去了哪里?
答案是:
它們被清潔能源大規模地替代了。
具體來看,2024年,中國清潔能源發電量增幅高達16.4%。與此同時,清潔能源發電在總發電量中的占比也從2020年的24.3%提升至2024年的28.6%。
英國研究機構Carbon Brief的數據顯示,
2020年以來中國新增清潔能源年發電量顯著增長。
這一高速增長,甚至覆蓋了電力需求的增長部分:
2024年,全國電力需求增速為6.7%;通過測算可以發現,2024年清潔能源新增發電量不僅覆蓋了電力需求的增長,還實現了對部分傳統能源發電的替代。
進入2025年,這一趨勢仍在延續。
2025年第一季度,清潔能源發電量同比增長達18.7%,繼續鞏固了清潔能源對新增電力需求的主導地位。
當年,中科院院士丁仲禮曾“怒懟”柴靜說,碳排放權就是發展權。言下之意,想要發展就必須增加碳排放量。
現在看來,中國真的能夠一手抓發展,一手抓碳減排了。
歷史正在翻開新的一章,影響將無比深遠。
之所以發生如此大轉折,是因為綠色新能源基建的“狂飆突進”。
許多人還不知道,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清潔能源市場。英國研究機構Carbon Brief發布的報告顯示:
2024年,中國清潔能源領域投資規模達到9400億美元——這個數字,相當于中國2024年GDP的5%。
中國綠色新基建的規模到底有多大?可以通過一組對比數據直觀感受——
《經濟學人》指出,中國安裝的清潔能源設施,已經超過了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
2023年,中國新增風電裝機容量0.76億千瓦、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2.2億千瓦,這相當于新造了十三座三峽電站。
單是這一年新增的太陽能裝機容量,就已經超過了美國同年太陽能總裝機容量。
2024年,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合計新增裝機3.6億千瓦,其潛在發電量已經分別超過了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同年的全年用電量。
累計來看,中國風電裝機總容量已是英國全國電網總容量的5倍,太陽能裝機容量則是美國的3.6倍。
從東南沿海的海岸線,到西部的沙漠戈壁黃土高原,這場新基建正在改變中國的地貌:
從渤海灣到廣西南海,延綿不斷的海上風力發電機組形成了風車“長城”;從從內蒙草原到西藏雪原,光伏發電機組鋪展千里,如同地表披上一層鱗甲。
以光伏發電機組為例,截至2024年底,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了創紀錄的8.9億千瓦,其中有接近一半通過“整村光伏”項目安裝在了近千個縣城和鄉村的屋頂上,形成了星點分布的“屋頂發電站”。
集中在西北部的千兆瓦級“清潔能源基地”,密密麻麻的光伏板依次排開,讓沙漠變成綠洲。
這一幕幕場景無比壯闊,也在悄然形塑著中國的能源結構,推動著“大象轉身”。
事實上,中國大規模上馬綠色新基建的步伐,可能還在加快。
國家自2015年提出能源安全新戰略以來,為了“把能源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對能源格局進行逐步調整。
對于一個大國而言,能源格局的理想狀態需要滿足三點:
能源自給率高、經濟價值高、環保。
中國的能源基本盤顯然無法同時滿足這些。相比俄羅斯、沙特阿拉伯等能源大國,中國缺少取之不盡的油氣資源,石油和天然氣高度依賴進口;中國煤炭資源豐富,但又容易產生環境污染。
中國通過能源結構調整和政策演變,經歷了三個階段,不斷尋找平衡點。
第一階段:2002-2011年,中國的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的比重保持在70%左右。中國成為世界第一煤炭生產國,能源自給率達到90%以上。然而,大規模使用煤炭帶來了高污染——尤其是霧霾問題開始凸顯。
第二階段:2012-2019年,石油和天然氣的占比從22.4%增加至27%,煤炭占比開始逐年下降至57.7%。然而,大量進口石油和天然氣也使中國的能源自給率從90%下降至82%左右,2016年曾降至78.4%。
第三階段:2020年至今,煤炭占比進一步降低,石油進口量20年來首跌;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從24.3%增長至28.6%,年均增速達到1.1%。也使中國的能源自給率保持在80%以上。
看到沒有?
中國一直在推動能源轉型,而清潔能源顯然能同時滿足能源自給率、經濟價值和環保:
在能源安全方面,高層多次提出發展煤、油、氣、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元供應體系;國家能源局于去年六月在《求是》雜志上提出要“提高能源資源安全保障能力,堅決把能源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在經濟價值方面,以“新三樣”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成為GDP的新引擎,2024年清潔能源對GDP的貢獻率達到創紀錄的10%,比重超過房地產和農業。
在大建高速公路、機場和高鐵站之后,清潔能源發電設施正式成為中國基建的新主角,也就毫不奇怪了。
相比于《經濟學人》的推測,中國對碳排放量的走勢,官方態度比較謹慎。
據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萬元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3.4%,而全年GDP同比增長5%。
換算一下就是,官方公布的2024年碳排放量,同比增長大約1.3%,尚未實現碳達峰。
盡管如此,《經濟學人》的估算數據,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也帶來新的啟發。
如果中國能夠通過不斷轉型,在用電量上升的同時,做好碳排放量的下降,顯然是一件長遠有利的事,值得持續推動,久久為功。
2025年風高浪急,世界格局巨變,面對關稅、脫鉤,普通人如何守護自己的錢袋子?
若你有這個困惑,一定要看智谷趨勢內部研判,每周為您解讀國際、宏觀、政策、樓市、商業等重要動向。全年48期,助你看清趨勢,直達財富的本質信號。
原價299/年,通過本文訂閱,智谷老讀者福利價199元/年,還加贈一年12場閉門直播!
限時開放30個名額
299元立減100元
三天后窗口關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