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盧志友
公路邊,一個個大大的陶瓷罐,以及在陶瓷罐上描繪了湖廣填四川,或者川劇變臉的圖案在車窗外一晃而過。雖然沒有看見酒廠的蹤影,但那山谷間總是彌漫著一股淡淡的酒香。
穿過一條湖廣填四川的大型雕塑走廊,再順著山梁往前走,不經意間只見一座寫著酒香山寨的碉樓矗立在我們跟前。
剛下車,成都大地魂酒業(yè)有限公司副總,孫宏利女士就帶著幾個員工熱情地迎了上來。帶領我們自貢市微型小說學會的文友們,走進酒香山寨的茶藝廳品茶。
看見桌上那既有特色又無比豐盛的菜肴,心里很是高興。可當工作人員拿來幾瓶用帆布外套罩著,紅布蓋頭,土陶瓷瓶,表面滿是干癟泥土的酒品時,心里涼涼的。
一個美女打開瓶蓋,把酒倒進玻璃杯,只見那杯壁上形成了一層層霧靄。喝了一口含在嘴里,感覺柔柔的。往里一吞,順順的不辣喉,酒水一溜煙就鉆進了肚里。喝過之后,文友們都說這是好酒。于是問孫總:這酒是你們這里生產的?
“是的,這就是我們的種酒。”
心想:都說酒是釀造出來的,怎么這里的酒是種出來的呢?我很是納悶!
飯后,孫宏利副總親自帶我們到后山的梨樹下,去體念他們的非遺項目挖酒。隨后又帶領我們去龍泉山脈的老牛坡,看他們酒廠的老窖池。
走在山峰挺拔,山路崎嶇,森林密布的鄉(xiāng)村公路上。梨樹的枝丫舉著一個個含苞欲放的梨子,躲在樹葉間靦腆地跟我們打招呼。山谷中有堰堤泄流,有小溪流水,也有山崖上滴下的顆顆水珠掉落玉潭的聲響。多種聲音交織在一起,輕輕的,輕輕的敲擊著我們的耳鼓。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走進樹蔭下那個古色古香的種酒博物館了。
那一件件祖?zhèn)鞯睦衔锛蜩蛉缟娜宋锵炏瘢€有圖片和文字說明使我知道。早在康熙四十三年農歷九月初九,王氏先祖從湖廣寶慶府輾轉來到成都金堂縣梨花溝。由于先祖夫妻二人離家時,祖輩傳給了他們釀酒的技藝和三壇家酒。于是,先祖按照家訓,把第一壇酒放在神龕上,寓示傳承家風不忘根本,酒在家在;第二壇酒埋在房后,寓示子孫富貴后繼有人,酒在人在;第三壇酒埋在家門口,寓示交朋結友前途無量,酒在運在。
后來,每到兒子結婚之時,父母都會傳三壇酒給兒子,要求兒子在六十歲的時候才能開壇品嘗,或者再傳給下一代。這個習俗在王氏家族中世代相傳,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傳承了十一代。
走進非遺傳習館后面的釀造車間,只見一個師傅正在打開從龍泉山脈引來的輸水管的閥門。那泡糧的、煮糧的、還有攤糟的工人們正在有條不紊的工作著。
山崖下,一條長長的還有很多分支的藏酒洞,里面整齊地擺放著一排排表面覆蓋著一層厚厚的像煤灰似的陶瓷罐。經打聽,才知道原來是原酒在特殊的氣候條件下,在密閉避光、保濕恒溫的環(huán)境里締合而滋生的微生物。
洞藏一年之后再用陶瓷小瓶分裝,埋藏在梨樹下那濕潤的泥土里,以吸收天地之間和泥土里的靈氣。使原酒進一步老化成熟,而變得更香更純更柔和。
在王洪董事長創(chuàng)辦了大地魂酒業(yè)有限公司之后,便將種酒文化與梨花融合。立足田園和農家風味,在原有露天KTV場地之外又修建了篝火草坪。在月光湖上興建了情人橋,修繕了月光廟,還搭建了一些亭臺和漫道,創(chuàng)辦了酒香山寨。在傳統(tǒng)農家菜的基礎上,進行了鄉(xiāng)席和接待席等方面的創(chuàng)新。
由于對種酒文化的執(zhí)著和堅守,王洪董事長成了第十一代種酒文化非遺傳承人,并把每年農歷九月初九定為種酒文化節(jié)。后來,大地魂種酒也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當我們要離開的時候,一個美女工作人員問:“老師們,你們對這里印象最深的東西是什么?”
我們都說:肯定是那酒香山寨的種酒了!
作者簡介
四川自貢人,曾在《人民日報》、《鄉(xiāng)鎮(zhèn)論壇》、《青年文學家》、《愛人》、《少年文學》、《作家》、《四川農村日報》、《中國作家網》等報刊及網絡平臺發(fā)表文章。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自貢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著有散文集《歲月留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