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和社交平臺都被一個叫Labubu的小怪獸刷屏了。
這玩意長得有點像毛絨哥布林,按說就是個毛絨玩具,可愣是被炒到了幾千塊。有人熬夜排隊搶購,有人找代抽、找黃牛,甚至為了一個盲盒爭得頭破血流。
說實話,我平時也喜歡毛絨玩具,但要我花大價錢買個玩偶,那是想都別想。
可Labubu為什么能火成這樣?
很多人覺得Labubu爆火是因為“顏值出圈”,是小眾潮玩逆襲的草根故事。可但凡在潮玩圈待過兩天的人都知道,哪有什么“自然走紅”?潮流這東西,靠的從來不是單純的好看,而是一套精心設計的“話術”。
說白了,品牌要讓你覺得是自己偶然發現了寶藏,實際上從視覺設計、人設包裝,到社交傳播,全是人家提前鋪好的路。
就拿Labubu來說,背后的操盤手早就和大量網紅、博主合作,在小紅書、微博上布置了“自來水討論場”。
你刷到的那些“曬圖種草”文案,看著像是不同人發自內心的分享,實際上全是一個套路——“太可愛了!”“搶到隱藏款太幸運了!”“不買后悔系列”……再加上限量發售、盲盒機制,故意制造“搶不到”“炒價翻倍”的話題,讓你看著就心癢癢。
這哪里是偶然喜歡上的玩具?分明是別人精心“種”在你心里的消費欲望。
說穿了,Labubu的爆火就是一場成功的商業實驗。操盤方心里門兒清:越是經濟不好、大家焦慮的時候,越容易制造“情緒商品”。
一個原本幾十塊的玩偶,套上盲盒、限量、隱藏款這些概念,再包裝成“人設象征”“情緒寄托”,身價立馬翻幾十倍。
你以為自己買的是Labubu?錯!你買的是“抽到隱藏款的成就感”“擁有限量版的優越感”,是用真金白銀換一種虛幻的滿足感。
而這場消費游戲的劇本,早在你踏進“坑”之前就寫好了。
其實Labubu這套玩法,在潮流經濟里早就不新鮮了。盲盒、限量球鞋、聯名雪糕、限定口紅……套路都差不多:先控制產量,營造稀缺感;再利用社交平臺放大焦慮,讓你覺得不買就跟不上潮流;接著給商品貼上人設標簽,和你的身份認同掛鉤;最后靠短視頻、網紅帶貨推波助瀾。
明明是老掉牙的招數,為什么總能讓大家瘋狂買單?
這就要說到當下的社會情緒了。現在大家面對工作、房價、養老這些事,總覺得“控制感”越來越弱,生活充滿了不確定性。
這種時候,潮流玩具就成了一種廉價的情緒補償:買不起房,至少能搶到一個限量玩偶;在現實里處處受限,至少能自己決定買哪個小怪獸;生活充滿變數,但抽到隱藏款的那一刻,好像自己就是人生贏家。
說白了,大家愿意為這些“小確幸”花冤枉錢,是因為在不確定的世界里,那一點點確定的快樂太珍貴了。
潮流本身沒錯,Labubu的設計可能也確實討喜。真正該警惕的,是我們在消費時代的“集體性上癮”。為了抽到一個盲盒,不斷砸錢;為了在朋友圈不掉隊,跟風買一堆用不上的東西;為了維持所謂的“人設”,陷入符號消費的怪圈……
等到潮流退去,品牌方賺得盆滿缽滿,而你除了一堆閑置的玩偶,只剩下空空如也的錢包。
所以下次再看到什么突然爆火的東西,不妨先問問自己:我是真的喜歡,還是害怕跟不上潮流?消費應該是帶來快樂,而不是制造新的焦慮。
記住,真正的潮人不是跟風最緊的那個,而是知道自己要什么的那個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