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怪路子這個“上海橋牌今年在棋院又搞了大陣仗,超級聯賽第一次被納入了城市業余聯賽體系,聽著像是升級打怪的劇本,但背后其實有點意思,畢竟這項20多年歷史的老牌桌游,從里弄到大賽,走到今天這一步可不是一拍腦袋的事,尤其是今年這輪操作,明明還是那幫老熟人坐鎮,但氣氛、模式、參與方式都在變,問題來了,上海的本地棋牌文化,真的能靠一套新玩法就“破圈成功嗎
現場氣氛很有畫面感,四樓圍甲賽場一片安靜,棋手們誰都不吭聲,落子和快門聲成了主旋律,二樓的大怪路子超級聯賽則完全是另一番熱鬧,超過一百位參賽者提前到場,邊聊邊熱身,比賽一開場,過牌敲桌聲、討論聲交織,直接把現場氣氛拉滿,這種“冰火兩重天的對比,多少說明了大怪路子的獨特氣質,和圍棋、象棋這些傳統競技項目比,它的煙火氣和社交感更重,說白了,玩得就是個氛圍和圈子
但就是這種圈子屬性,其實也是大怪路子這些年發展最大的問題,老上海人都知道,二十年前夏天的弄堂邊,三副牌六個人一桌,圍著一圈看客,熱鬧到飛起,可這模式最大的問題也擺在那,現在想找三個人組隊都難,更別說還得水平差不多,別看現場有象棋副主席單霞麗、名將董旭彬這些“帶頭大哥撐場子,真正要讓更多普通人進來,門檻和壁壘還在那杵著,魏宏杰直言不諱,這就是最頭疼的點
不過今年的聯賽模式的確有點新花樣,借鑒了摜蛋的“轉怪玩法,六個人一桌,不用固定死三對三,可以靈活組隊,打十副牌后按積分排名,現場還用上了專門設計的電腦系統,參賽者不用換座位,直接在系統上打,規則流程都清清楚楚,這么一來,既降低了組隊門檻,也讓比賽更標準化,甚至連教案、直播都能安排上,這波操作說實話挺有互聯網思維,起碼在賽事體驗和推廣層面,算是“點贊回懟了之前的老問題
但話說回來,這套新模式真能帶來“破圈嗎,老實講,關鍵還得看參與群體的結構,魏宏杰也承認,現在主要還是中年玩家撐場,別看現場有象棋大師、棋協大咖,但大學生和年輕人這塊明顯還是短板,他也沒遮掩,說現在大學生課余選擇太多,手游、盲盒、社交巨卷,傳統棋牌靠啥吸引人,這才是真正的難題,電腦對局系統、積分賽玩法,能不能成為年輕人的突破口,誰也不敢打包票
歷史包袱其實也挺重,別忘了,大怪路子在上海已經有二十多年專門賽事,曾經熱鬧到體育局大樓都能辦比賽,象棋泰斗胡榮華還親自參與過規則制定,如今比賽用的“胡氏規則就是他的手筆,但這些“名人效應只能帶來短期關注,長期來看,參與群體的年齡結構和吸引力才是決定生死的關鍵,這也是為啥魏宏杰要給聯賽定個10年藍圖,先讓賽制年輕化,搞出點破圈能力,再慢慢把年輕人拉進來,這才有希望
有意思的是,現場不少老玩家都表示,現在比賽水平明顯比以前高,單霞麗、董旭彬這些大咖也都是多屆參賽,帶頭組隊拼成績,這說明核心玩家的凝聚力還是有的,只不過圈子大多還是“熟面孔,新鮮血液要進來,還得靠規則創新、技術升級、賽事包裝這些“外部助攻,而這些東西說到底,還是要靠時間和持續投入去驗證,畢竟,一項棋牌類運動,光靠情懷和回憶殺是走不遠的
其實大怪路子和摜蛋、四川麻將這些地方棋牌的“全國化路徑不太一樣,摜蛋能火,靠的是低門檻、高互動、強社交,四川麻將則有極強的地域認同和娛樂性,大怪路子要想出上海、走全國,甚至搞到“世界級,必須要讓玩法更適應現代人的節奏,不能光靠老一輩的情懷,更得靠技術和推廣模式的升級,這次城市業余聯賽體系的納入,可以說是個重要節點,但也只是開了個頭
所以說,這屆大怪路子超級聯賽的升級,確實看得出主辦方的用心和創新,現場氣氛、規則設計、技術系統都有進步,但要說“破圈甚至“走出上海,還得慢慢來,別急著擺爛,也別光指望一次新玩法就能一錘定音,真正的考驗,是能不能把年輕人拉進來,把比賽做成“社交+競技的新范本,讓這項老上海的棋牌玩法重新煥發生命力,回頭看,這其實也是所有地方棋牌要面對的“世代之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