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網友鐘先生投稿:
前段時間,翻看家里舊相冊時,一張模糊的老照片差點讓我鼻子發酸。
照片里二十多口人擠在老家的二層小樓前,我和表姐站在最前排,手里攥著糖葫蘆笑得齜牙咧嘴,七大姑八大姨圍著爐子嗑瓜子,屋檐下的紅燈籠把每個人的臉都映得通紅。
那會我很盼望著過年,想著能和一堆同輩表兄弟姐妹聚在一起,熱熱鬧鬧的。
可誰能想到,現在很多人都不參加家族聚會了,尤其是我的表姐,連家族群都退了,已經三年沒回來跟大家吃年夜飯了。
而說起這事,還得從兩年前春節說起。表姐在深圳摸爬滾打八年,好不容易從普通員工熬到部門主管。
想著過年得風風光光回老家。她提前半個月就開始準備,特意在香港買了兩萬多塊的進口保健品,作為禮品送給各個親戚長輩,還給每個侄子侄女都包了大紅包。
結果剛進家門,二姑就扯著嗓子喊:“哎喲,都35了還不結婚,在外面瞎闖有啥用?隔壁老王家閨女都生三胎了!”
飯桌上更讓人窒息。三叔夾著紅燒肉,陰陽怪氣地說:“聽說你在深圳年薪好幾十萬?能不能幫襯幫襯你表弟?他在縣城工作總不穩定。”
表姐剛想解釋現在職場競爭有多激烈,小嬸突然一拍大腿:“對了!你堂弟買房還差個一二十萬,都是一家人,你能不能借個十來萬?”
那天晚上,我起夜時看見表姐房間還亮著燈,透過門縫,看見她對著手機屏幕偷偷抹眼淚。而從那以后,家族群里的消息她再也沒回過,親戚發的語音條,她連聽都不敢聽。
好幾次我主動約表姐回來,她都表示不會再回來參加了,一直說還是在外頭過年過節更好。
其實不止表姐,現在身邊越來越多人提起家族聚會就頭疼。
有人悄悄把家族群設成免打擾,有人用群發的拜年短信應付了事,還有人連親戚飯局都能躲就躲。
可能說到這,很多人都會說現在的年輕人冷漠了,可誰又知道,不是我們年輕人不想念親情,而是這四個扎心的現實,把家族聚會變成了一種煎熬。
一、家族“功能”消失,從救命稻草到燙手山芋。
聽爺爺講,以前的家族就是“鐵打的靠山”。
誰家蓋房子、收莊稼,全村親戚扛著鋤頭就來幫忙,管頓飯就行;遇上紅白喜事,族長一聲吆喝,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
在那個缺衣少食的年代,血緣就是最硬的關系網,親戚是真能救命的人。
可現在呢?年輕人背著行李闖大城市,租房有中介,生病有醫保,工作有同事,就連孤單了都能找網友聊天。
表姐說,她在深圳生病時,陪她去醫院打點滴的是合租室友;熬夜加班趕方案,給她點熱粥的是外賣小哥。
這些陌生人給的溫暖,有時候比親戚一句輕飄飄的“多喝熱水”實在多了。既然一個人能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誰還愿意為了維持表面的和睦,硬著頭皮應付親戚的“靈魂拷問”?
就像我發小,在上海做程序員,年薪五十萬。去年過年回老家,堂叔非讓他給堂弟在上海安排工作。
發小解釋現在互聯網行業競爭有多激烈,堂弟當場摔了筷子:“讀那么多書有啥用,連自己人都不幫!”
從那以后,發小再也沒主動回過老家,家族群里發的消息,他最多默默點個贊。
二、親情成了明碼標價的生意。
小時候最盼過年,因為走親戚有壓歲錢拿,哪怕五塊十塊,都能讓我們高興好久。
可長大后才發現,發紅包成了最頭疼的事。表姐說現在最怕過年,給侄子侄女的紅包從200漲到800,還是有人背地里說她小氣。
更別提那些借出去的錢,有個遠房表哥找她借了五萬塊,三年了連提都不提,每次催債,對方就哭窮:“都是親戚,你還怕我賴賬?”
除了錢,還有各種無形的算計。有些親戚打著“關心”的旗號,到處打聽你家孩子成績、房子車子、工資多少,轉頭就在背后議論。
我公司有個同事,好不容易貸款買了房,回老家被親戚知道后,天天有人上門借錢,說什么“你都住上大房子了,幫襯幫襯窮親戚”。最后同事被逼得把房子掛到中介,說寧愿賣掉也不想再被親戚糾纏。
當親情變成利益交換,當聚會成了攀比現場,誰還愿意當那個“冤大頭”?與其被當成“提款機”“情報站”,不如躲得遠遠的。
三、代際鴻溝,讓聚會充滿尷尬。
現在的年輕人和長輩,簡直像活在兩個世界。
我去年試著參加了一次家族聚餐,剛聊起自己做跨境電商,二姑就皺著眉頭說:“賣東西還分國內國外?不就是倒騰貨嗎?”
三叔更直接:“天天對著手機,也不正經找個班上。”
我想解釋電商行業前景,可長輩們根本不感興趣,轉頭就開始聊誰家的豬養得肥。
生活習慣上的代溝更明顯。
年輕人喜歡點外賣、喝奶茶,長輩覺得浪費錢;我們習慣用手機支付、網購,他們覺得不安全。
我給外婆買了件網紅羽絨服,結果被大姨數落:“亂花錢!地攤上幾十塊的棉襖穿得也挺好。”
時間長了,年輕人在聚會上越來越沉默,因為說什么都不對,還不如當個“透明人”。
四、時間成本高,懶得應付復雜的人情。
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時間比什么都金貴。
表姐在深圳,光是每天上下班就要花兩個多小時,周末還得加班學習充電。
好不容易盼來個假期,她寧愿在家睡懶覺,或者和朋友短途旅行,也不想坐十幾個小時的車回老家參加聚會。
更別提那些復雜的人情世故。參加家族聚會,要提前準備禮物,要注意說話分寸,還要照顧各種親戚的情緒。
表姐說每次聚會完都累得像被抽了魂,比加一周班還耗神。相比之下,和朋友吃頓火鍋、打場游戲,不用偽裝、不用討好,輕松多了。
難道家族聚會真的沒救了嗎?其實也不是。
我大學同學他們家族就做得挺好,每年都會組織主題聚會:春天去郊外燒烤,夏天搞家庭運動會,秋天一起包餃子。
聚會前還會在群里征集意見,讓每個人都能參與。
最重要的是,他們約定好不聊工作、不催婚、不借錢,只分享生活里的趣事。而這樣很純粹的聚會,誰會不想參加?
所以說,為什么現在越來越多人不愿參加家族聚會,其實并不是親情淡了,而是上面這4個現象太扎心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