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部電影的票房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割裂態勢時,它所揭示的,往往不僅僅是電影本身的質量問題,更是一個時代、一個市場和一個巨星的復雜變遷。
最近,成龍大哥時隔多年重返好萊塢的力作《功夫夢:融合之道》,就在全球上演了這樣一出“悲喜劇”。海外市場捷報頻傳,上映不到半個月,全球票房已突破836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6.1億元),盈利在望;然而,將目光轉回它最應倚重的內地市場,累計票房卻僅有區區463萬元。
6.1億對463萬——這個觸目驚心的數字反差,如同一面棱鏡,折射出成龍在今日影壇的尷尬處境。這不禁讓人深思:這究竟是成龍主動“拋棄”內地市場后的明智之舉,還是在內地市場號召力失靈后的無奈之選?
冰火兩重天:被內地市場“拋棄”的國際巨星
我們先來看一組更具體的數據。《功夫夢:融合之道》在北美市場斬獲超過3841萬美元,是其最大的票倉。而在曾經能為成龍貢獻半壁江山的中國內地,上映7天后,單日票房已跌至5萬元的冰點,排片和上座率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這種現象級的票房分化,背后是兩個市場截然不同的觀眾心態。
在海外,“Jackie Chan”這個名字依然是一塊金字招牌。對于許多外國觀眾而言,他代表的是一個功夫喜劇的黃金時代,是《尖峰時刻》里的幽默搭檔,是《上海正午》里的東方騎士。
這種深植于心的情懷濾鏡,讓他們對成龍的電影依然抱有期待和寬容。只要動作戲依然精彩,笑點依然密集,他們就愿意買票入場,重溫舊夢。因此,《功夫夢:融合之道》4500萬美元的制作成本,在全球市場近1億美元的預估票房面前,收回成本并實現盈利,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
然而,在內地市場,情況卻發生了根本性的逆轉。這里的觀眾,是看著成龍電影長大的一代人,他們見證了大哥從巔峰滑落的整個過程。
近年來,《鐵道飛虎》《機器之血》《神探蒲松齡》再到爭議頗大的《龍馬精神》,一部部評分不及格的作品,如同一次次“狼來了”的呼喊,早已將觀眾對成龍的信任與情懷消耗殆盡。
更致命的是,《功夫夢:融合之道》所呈現的“中國文化”,依然停留在好萊塢式的刻板印象層面——那些被符號化、臉譜化的東方元素,對于如今的內地觀眾而言,非但沒有親切感,反而顯得膚淺和敷衍。
當《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等影片已經開始用東方式的哲學與情感內核講述屬于我們自己的故事時,這種“左宗棠雞”式的文化討好,顯然已經無法再讓觀眾買單。
因此,片方在內地市場幾乎“零宣發”的策略,與其說是“走對了”,不如說是一種基于精準市場判斷的“及時止損”。他們深知,在內地這片土地上,成龍的票房號召力,已經不再是那個可以點石成金的神話。
重返好萊塢:是戰略轉移還是無奈退守?
《功夫夢:融合之道》在內地的慘敗,或許將成為一個催化劑,加速成龍將事業重心徹底轉回好萊塢的決心。當內地市場這塊曾經的“根據地”變得不再穩固,重返那個曾讓他站上世界之巔的舞臺,似乎成了一個合乎邏輯的選擇。
這背后,反映的是整個香港電影及老牌巨星在內地市場的集體“退潮”。曾經,他們是票房的保證,是品質的象征。但隨著內地電影工業的崛起和新生代影人的涌現,他們的優勢正在迅速消失。
當吳京用《戰狼》和《長津湖》定義了新時代的主旋律大片,當沈騰、賈玲用更接地氣的喜劇俘獲了億萬觀眾的笑聲,傳統港式動作片和喜劇片的生存空間被急劇壓縮。
成龍的困境,是這個浪潮中最具代表性的縮影。他隱約已經陷入了“無戲可拍”或“拍了也白拍”的怪圈。
那么,即將于暑期檔上映的國產新片《捕風追影》,能否為他扳回一城?
據報道,這部電影耗資2億,集結了梁家輝這樣的老搭檔,也請來了張子楓、此沙等備受矚目的年輕演員。從陣容上看,不可謂不強大。然而,在定檔之后,影片卻幾乎“聲量全無”,在網絡上未激起太多水花。
反觀同檔期的對手:大鵬攜手《長安十二時辰》原著作者打造的《長安的荔枝》,備受關注的現實題材力作《731》,朱一龍與吳磊聯手的戰爭巨制《東極島》,以及賈冰的喜劇《奇遇》……
每一個都來勢洶洶,擁有龐大的潛在觀眾群。《捕風追影》想要在這樣的“神仙打架”中成為黑馬,難度可想而知。
英雄遲暮:體面退場,還是最后一搏?
《功夫夢:融合之道》的海外小勝,證明了“Jackie Chan”這塊招牌在國際上尚有余溫。或許,我們未來真的有機會看到《尖峰時刻4》或《上海正午3》被提上日程。但這又引出了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海外觀眾對成龍的情懷,又能被消費幾次呢?
當一個演員,無論在哪片市場,都只能依靠“炒冷飯”和“賣情懷”來吸引觀眾時,這本身就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在內地市場,他已經從“功夫之王”變成了部分觀眾口中的“爛片之王”。如果他將同樣的策略原封不動地搬到好萊塢,恐怕迎接他的,也只是時間早晚相同的結局。
大哥已經71歲了。對于一個動作演員來說,這是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年齡。他早已功成名就,榮譽等身,為華語電影乃至世界電影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或許,對于這位值得尊敬的時代偶像而言,現在真正需要思考的,已經不是如何去贏下一場又一場的票房戰役。
是時候給港片和自己,留一個體面的背影了。無論是效仿李連杰,將更多精力投入公益;還是轉型幕后,扶持新人,將自己畢生的經驗與資源傳承下去,都遠比在銀幕上重復自己,直到觀眾的最后一絲喜愛被消磨殆盡要好得多。
一個傳奇的落幕,不應是悄無聲息耗盡,而應是華麗轉身后的余音繞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