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堊紀晚期,當霸王龍在陸地上威風八面的時候,深海中正游弋著一種「反常識」的巨獸 ——它就是體長 15 米、脖子就占了 8 米的「海洋長頸鹿」——薄板龍。而這種海洋爬行動物,用極為驚人的72節頸椎骨,書寫出了脊椎動物演化史上最瘋狂的「長度傳奇」。
Hi,我是李旭。
鰭龍是中生代最成功而且多樣性最高的海生爬行動物類群,從2億5,000萬年前的三疊紀早期,一直活躍到白堊紀結束,演化歷史超過了1.8億年時間,比恐龍稱霸陸地的時間還要更長。
早期的鰭龍分化出了很多個頭較小、長的也奇形怪狀的類群,有體長不到一米的腫肋龍Pliosaurus、有脖子雖短但“鐵齒銅牙”的楯齒龍(Placodontia),還有身體修長的幻龍Nothosauroidea,
后來幻龍進一步演化成了純信龍pistosauroid、并最終誕生了頭很小、脖子很長、游泳速度很慢,但是卻在大海里風光了1.4億年的蛇頸龍家族Plesiosauroidea。
在所有的蛇頸龍中,脖子最長的是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薄板龍Elasmosauridae。和我們上期介紹過的脖子越變越短、腦袋越變越大、血盆大口咬合力超強的海中暴龍克柔龍不一樣,它選擇了一條"以柔克剛"、“以靜制動”的獨特生活模式。
靠著不斷增加頸椎數量,薄板龍的脖子在5,000萬年中持續變長,總長超過了身體長度的一半,而頸椎數量也達到了72節的的驚人數量。
這種前所未有的長脖子,讓古生物學家柯普在1868年第一次拼裝薄板龍化石的時候鬧出了大笑話:把7米長的頸椎接到了尾巴上,而把比較短的尾巴骨安到了脖子的位置。這個錯誤被他的競爭對手馬什公開嘲諷,進而引發了美國歷史上著名的 "化石大戰",兩位科學家為了搶化石不擇手段、甚至還炸掉過對方的挖掘現場;關于這段八卦,等有機會咱們專開一個系列來講。
而薄板龍的真正完整化石在2023年才在澳大利亞被發現:60 厘米的小腦袋配上一個8 米長的脖子,確實像 "一根釣魚竿上頂了一顆草莓";
薄板龍的捕獵堪稱「海洋芭蕾」:緩慢游動時,長脖子可以像潛望鏡般悄悄探入魚群或者箭石群落,然后突然彈射出擊,在0.2 秒內完成咬合 —— 這招「釣魚竿戰術」能很好的避免龐大身軀驚動獵物;
薄板龍嘴里的牙齒數量一般在38顆左右,這些鋒利的圓錐狀牙齒非常適合捕食魚類和頭足類動物。它們的胃部儲存了 5-10 公斤卵石,既可以作為磨碎帶殼頭足類的「天然粉碎機」,又是調節浮力的「生物壓艙石」,讓它能在深海中自由懸停;
而在澳大利亞發現的化石顯示,薄板龍可能成群活動,會用長脖子圍成“防御圈”抵御滄龍。不過即便如此,很多薄板龍的頸椎上還是留下了滄龍的咬痕,愈合后的痕跡訴說著它們曾經歷過的生死搏殺。
憑借著特殊體型和獨特的生存方式,薄板龍一直活到了6600萬年前的小行星撞擊事件,但撞擊造成的海洋酸化,導致箭石等軟體動物數量銳減,薄板龍最終因饑餓而滅絕。只留下堪薩斯州白堊紀地層中,一排排蜿蜒的頸椎化石,像凝固的海浪,訴說著薄板龍家族曾經的輝煌與悲壯。
在生存競賽中,沒有絕對的優劣,只有與環境的雙向奔赴。在下一集里,我想和大家聊聊鰭龍家族對海洋生活的另一種大膽嘗試,那就是楯齒龍(Placodontia)如何用 "龜殼鎧甲" 在危機四伏的淺海闖出一片天地。
我是李旭,陪你解讀科學奧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