誣蔑和指責,并不能阻擋中國制造走向全球。
最近幾年,歐美對“中國制造”的恐慌愈來愈大,隱隱有一種全面波及的趨勢。
但這一恐慌背后,更多的是歐美制造業自身所面臨的困境,以及被我們所超越的恐慌心理支配。
就在最近,比亞迪“海鷗”在英國上市,作為一款新能源汽車,這款海鷗在英國本土售價只有1.8萬英鎊。
1.8萬英鎊是什么概念?換算成人民幣是17萬,橫向對比當然是比較貴的,但如果以英國的收入水平來看,這款車極其便宜。
根據2025年的報告,英國全職員工的平均年薪為41808英鎊(約合人民幣31萬元),折合月薪約3484英鎊,換句話說,一個英國全職員工,一年的收入可以買兩輛比亞迪海鷗。
這樣的價格,對英國乃至歐美本土車企來說,的確足夠“殺傷力”。
比亞迪作為國內老牌車企,最近這幾年的增長勢頭,已經可以很好代表我國制造業的強勁實力。
在2024年,比亞迪的銷量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電動汽車銷量冠軍,自兩年前進入歐洲市場以來,比亞迪在歐洲的擴張速度也非常迅猛。
當然,增長迅猛的還不僅僅是比亞迪,從蔚來到小鵬,再到極氪,這些曾經默默無聞的車企,都有可能借助中國制造的東風,在全球汽車市場生根發芽。
2024年,全球一共售出1700萬輛電池與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其中有1100萬都在國內售出,對消費者來說,這當然是一個好消息,但對充斥著貿易保護主義的歐美而言,他們已經感到恐慌。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就曾指出,我國企業獲得的“巨額補貼”正在扭曲歐洲市場。
但這顯然不是事實。
我國企業的成功,是通過規模經濟與電池技術帶來的巨大成本優勢,這才是讓歐洲制造商大幅落后的真正原因,而以今天歐美車企的應對措施來看,他們也可能注定要被淘汰。
從時間線來看,我國制造業的崛起,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就已經是注定的。
自2001年加入世貿后,我國汽車產業就迅速發展,到了2015年,發展速度更是驚人,當時推出了一項為期十年的制造計劃,其中汽車產業就是轉型的關鍵。
以比亞迪為例,比亞迪最初只是手機電池制造商,但隨著乘著東風,比亞迪迅速增長推進,成了今天全球新能源汽車的領頭羊。
因而,馮德萊恩所謂的我國企業依賴“巨額補貼”顯然是極其錯誤的想法,至于有沒有扭曲歐洲市場,那可能存在,但原因絕對不是補貼,而是歐洲市場被貿易保護得太好了。
我國產品的競爭力,低勞動成本是其中一個因素。根據瑞銀在2023年的報告來看,以比亞迪為例,比亞迪的造車成本比歐美競爭對手低了25%。
而我國制造業之所以極具競爭力,那是因為我們是在全球最激烈的市場中拼死拼活競爭出來的。
反過來,與其說我國企業扭曲歐洲市場,倒不如說歐美貿易保護主義,正在扭曲全球市場。
對我國新能源汽車進口可能沖擊歐美制造商的擔憂,早在2024年就達到巔峰。
當時的美國制造業聯盟警告說,這可能對美國產業構成“滅絕級的事件”。于是乎,拜登采取了激烈的行動,將我國新能源汽車的進口關稅從25%提高至100%,這也導致我國電動汽車幾乎無緣美國市場。
這不是赤裸裸的貿易保護主義,是什么?
真正扭曲全球市場的,恰恰是歐美。
除了美國之外,歐盟也對我國新能源汽車加征了較高的關稅。2024年10月份,歐盟對我國新能源汽車加征最高35%的額外關稅。
如今隨著歐美關稅不斷增高,也讓我國制造商無法將成本優勢轉嫁給歐美消費者,這也是為什么特朗普會大幅提高對華關稅的原因。
當市場競爭無法和中國企業競爭的時候,歐美就選擇用關稅的方式,來強行削弱我國企業的競爭力。
在市場恐慌之外,歐美的安全顧慮也越來越高。
一輛現代汽車,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幾乎都具備聯網功能,這可以用來連接衛星。而特斯拉率先推行的“空中更新”技術,甚至還能夠遠程升級車輛的軟件功能。
這些技術也引發了歐美一些人的擔憂,汽車可能會被入侵,成為工具甚至監控個體,甚至只需要一個按鈕,就可以讓車輛遠程癱瘓。
但這些顯然也是所謂的“恐慌”心理帶來的無知結論。
汽車是一個高度競爭的市場,從車企的角度來看,汽車安全顯然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單從這個角度來看,就不會有哪家車企會甘愿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當然更重要的是,今天中國制造已經空前強大。即便整車不是我國產的,但今天世界上幾乎沒有任何一家車企,可以完全避免使用我國的零部件。
尤其是以新能源汽車為例,我國的電池技術就供應著全球極大的市場份額,而這些都是其他車企很難避免的一點。
以手機為例,蘋果手機也有70%的產能完全來自我國工廠,如果真的存在類似的可能性,那么早已經發生了,而不是等到現在。
從世界工廠到中國制造,我國制造業是如何崛起的?
補貼顯然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因素,真正重要的世界機遇和內部的發展。
自2001年加入世貿后,我國依賴著龐大的勞動人口,構建了最底層的人口紅利,而基建的發展也讓產業群供應鏈變得可能性,這些為日后的規模化優勢帶來了契機。
最終,依賴著人口紅利所建立起來的產業鏈群,早已經讓我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工業國,沒有之一。
按照聯合國的數據來看,去年我國生產了世界上三分之一的制成品,這是制造業實力的體現,也提醒著我們還要轉型,還要邁向高質量發展。
只有持續鞏固我們的優勢,才能夠在全球制造業中保持領先地位。而所謂的巨額補貼,不過是馮德萊恩自欺欺人的理由和借口。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