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政部于6月中旬公布的最新國際資本流動報告(TIC)顯示,截至4月底,全球主要經濟體持有的美國國債規模出現顯著變動。這份按月發布的權威數據通常滯后兩個月披露,因此當前報告反映的是4月底的持倉狀況,5月底的詳細數據需待7月中旬方可揭曉。
回溯3月數據,中國單月凈減持美國國債的舉動引發市場關注。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英國持續大幅增持美債,持倉規模首次超越中國,使得這個東亞經濟體自2008年以來首次失去美國第二大海外債權國地位,退居第三位。
進入4月,中國繼續推進外匯儲備多元化戰略,在減持美債的同時加速黃金儲備增持,當月末持有的美國國債余額降至7572億美元,較三月減少82億美元。
值得深入解讀的是,表面顯示的82億美元凈減持數據,實則包含著更復雜的資本運作邏輯。
要準確理解這一數字,需先厘清美國國債的特殊計價機制。與股票交易類似,長期美債在二級市場流通時,其交易價格會隨市場供需波動,既可能高于面值溢價成交,也可能低于面值折價交易。這種價格波動直接反映在債券收益率指標上——當市場收益率上升時,意味著債券交易價格下跌,反之亦然。
以十年期美債為例,四月份該品種收益率整體下行1.3%,表明其市場交易價格呈現上漲態勢。中國持有的7000余億美元美債中,約6800億美元為中長期債券,這部分存量資產因價格上漲而產生賬面價值增長。這種由市場波動導致的持倉市值上升,被稱作"被動增加",并非實際購入行為所致。
在賬面資產增值的同時,中國實際拋售力度遠超表面數據。
TIC報告附屬表格揭示,4月份中國資本賬戶呈現102億美元的凈賣出操作,其中73億美元為長期國債,29億美元為短期國債。這意味著在82億美元的凈減持數據背后,實際主動拋售規模達到102億美元,二者差異正是由價格波動產生的賬面增值所抵消。
若疊加3月份的主動賣出數據,中國在兩個月內累計主動減持美債規模已逼近300億美元。
這種大規模資產配置調整的動因,或與持續升溫的中美經貿摩擦密切相關。作為曾持有1.3萬億美元規模的美國國債最大海外持有國,中國近年來持續優化儲備結構,即便當前持倉仍維持在7000億美元量級,若計入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獨立持倉,實際影響力更為顯著。
盡管36.2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總規模使其違約風險近乎為零,但中國等主要債權國的集中拋售行為,足以對二級市場價格形成顯著沖擊。
這種市場影響力可通過股市邏輯類比理解:假設某千億市值上市公司日均30億元成交額中,若某機構集中拋售數億元,就可能引發股價劇烈波動,進而帶動市場情緒轉向。
同理,中國作為美債市場重要參與者,其交易行為雖不足以引發債務危機,但完全具備通過價格壓制推高美國國債收益率的能力。收益率攀升將直接增加美國政府發行新債的融資成本,這顯然與當前美國政府的財政訴求相悖。
從戰略博弈視角審視,美債正成為繼稀土資源之后,中國手中又一張可與美國進行政策博弈的重要籌碼。通過靈活調整持倉結構,既可對美國經濟政策形成有效牽制,又能在經貿談判中增強議價能力。
展望5月數據,鑒于當月美債收益率顯著上行(對應價格下跌),前期因價格上漲產生的賬面增值或將轉為賬面縮水。若中國同步延續主動拋售策略,雙重因素疊加效應下,7月公布的截至5月底的持倉數據很可能呈現更大規模的凈減持。
這種"被動減少+主動拋售"的組合拳,或將為未來中美金融博弈增添新的變量。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關注、點贊,您的支持是對原創最好的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