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夢,鄧州市致遠學校高中部骨干教師,高三政治備課組長,工作室骨干成員。她在大學期間就榮獲國家勵志獎學金,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出色的教學能力。參加工作以來,她深耕教學一線,精研教材教法,注重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同時,她指導學生參與省市級各類演講、朗誦活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學校贏得多項榮譽。
我的三年,如潺潺溪流,溫柔而堅定地流淌。我有幸陪伴著同一批學生,共同走過這段充盈著挑戰與感動的旅程。就在今天,他們送給我一份特別的信,密密麻麻的字跡鋪滿長長的信箋,展開來足有半間教室。信中,他們稱我為“六邊形教師”。
這個“愛稱”緣何而來呢?回望來路,講臺是我的舞臺,粉筆灰是飛揚的思緒,孩子們的目光是照亮我前行的星辰。那些跌撞、驚喜、共鳴與蛻變如畫卷般鋪展開來。
初登講臺的“兵荒馬亂”,記憶猶新。那是第一年開學,《經濟與社會》新授課上,精心準備的PPT突然卡死,備用U盤竟也讀不出!幾十雙眼睛齊刷刷望來,空氣瞬間凝固。冷汗浸透手心,喉嚨發緊,手足無措。我知道,此刻的鎮定比任何課件都重要。深吸一口氣,我對同學們說:“沒有PPT,我們還有黑板和思想。”我嘗試著用最樸素的板書和提問引導討論。幾個活躍的學生開始接話,思維的火花竟意外迸濺,課堂漸漸升溫。下課時,一個平時沉默的女生悄悄遞來一張紙條:“老師,您真厲害!”那一刻,心頭的慌亂被一股暖流溫柔托起。我豁然領悟:教師的鎮定,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教學力量;而學生眼中那份包容與善意的微光,才是我在講臺上站穩腳跟最堅實的基石。那份獨特的職業幸福感,就源于這種在慌亂中被學生溫柔托住的瞬間。
學生,亦是磨礪我鋒芒的砥石。我的學生中,有個特別愛“刨根問底”的孩子。同樣的題目和知識點,給其他人講清或許只需兩分鐘,為她拆解脈絡卻要十分鐘。毫不夸張,每次想到她,我都會下意識地進行“二次乃至三次備課”,以她的疑問為原點,深挖知識網絡,反復推演可能的追問,唯恐被那閃著求知光芒的“為什么”問倒。這份“壓力”卻成了絕佳的“催化劑”,意外地加速了我的專業精進。教學相長,不再是書本上的箴言,而是切膚的體驗。看著她因持續的深度思考而不斷進步的軌跡,我更加確信:正是學生的求知鋒芒,磨亮了我的教學之刃,我們一同走向更深層次的思考。
高二學年,我擔任了他們一學期的班主任。這段時光,無疑是最深刻也最催人成長的印記。角色的轉換,像推開一扇新的大門,讓我得以走進他們課堂之外更廣闊、也更真實的世界——那些隱藏在課桌下的倔強、掩藏在嬉笑后的敏感、深埋在試卷底的迷茫,都一一袒露。管班的日常,是瑣碎而忙碌的。清晨的遲到提醒、課間的喧鬧平息、自習紀律的無聲較量、宿舍矛盾的耐心調解、學習重壓下焦慮的疏導……樁樁件件,細小卻具體。我曾因鐵面執行規則,收到學生“老師好兇”的委屈抱怨;也曾因處理學生間突發的激烈沖突,而倍感焦頭爛額。然而,在孩子們送來的當日反思中我看到:“老師板著臉是挺嚇人,但自習課真的安靜了,她也辛苦了。”這句看似簡單的反饋,如醍醐灌頂:原來規則需要溫度的包裹,嚴格的內核是期待被理解的深沉愛意。冰冷的管理只會制造疏離,唯有融入理解與關懷,規則才能真正內化為成長的守護。
更深的聯結與震撼,誕生于課堂之外的共舞。學校組織朗誦比賽,排練過程遠非坦途:有人羞澀拘謹放不開聲量,有人覺得反復練習枯燥乏味萌生退意。我鼓勵他們:“聲音不只是念詞,是傳遞我們心中的山河壯闊與理想星火。”漸漸地,投入的身影多了起來,孩子們的聲音愈發洪亮、眼神愈發堅定。比賽那天,聚光燈下,身著整齊服裝的他們,身姿挺拔。當那飽含深情的宣言——“這就是在世界的東方噴薄而出的希望的中國,這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輝煌的中國!”如驚雷般響徹禮堂,我看到評委贊許的頷首,更看到他們彼此眼中閃爍的、前所未有的驕傲與光芒。那一刻,我內心翻涌。在于見證無數個體在共同目標下淬煉、融合、綻放出超越自我的華彩。這份并肩奮斗、共享榮光的深刻體驗,也讓我掂量出“育人”二字那沉甸甸的千鈞之重——它關乎知識的傳遞,更關乎品格的鍛造、情感的共鳴與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高考前夕,那最后一課的回響,至今縈繞。他們對我說:“老師,現在我們知道,政治不是冷冰冰的術語和條文堆砌,它是教我們在規則中守護心靈的尊嚴與溫度。”那一刻,巨大的欣慰與價值感奔涌而至——我的課,真的“有用”!凝視著眼前這群即將奔赴人生大考的年輕面孔,我強烈地感知到:我的知識、我的思維方式、甚至我應對困境的姿態,已悄然滲入他們生命的土壤。而他們的青春活力、他們的困惑挑戰、他們的真誠反饋,也重塑我對教育的認知。這絕非單向的灌溉,而是靈魂與靈魂的碰撞。
高考送考那天,我身著鮮紅的送考服,站在考點外。一個個熟悉的身影走過,目光交匯的剎處,是無需言語的信任與祝福。那個瞬間,我傾注的心血,正化作他們展翅高飛的風;而他們奮斗的背影、那回望時充滿信賴的眼神,也鑄就了我作為教師最堅實、最飽滿的職業尊嚴與價值豐碑。這份“送君出征,靜待佳音”的莊重儀式感,正是獨屬于高三教師的、沉甸甸的職業幸福感。
回望來路,幾點關于“共同成長”的錦囊,贈與未來的同行者:
1. 擁抱“手足無措”:講臺的“意外”是常態,莫懼失態。真誠與鎮定,遠勝虛假的完美。視其為與學生建立真實紐帶的契機,常收獲超乎想象的善意援手。
2. 珍視“鋒芒”提問: 能被學生問倒,是課堂的生機所在。卸下防御,坦然承認未知,將其視為共同探索的起點。學生的挑戰,是你專業精進最強勁的引擎。
3. 傾聽“沉默”的聲音:那些不常舉手的角落,紙條上的字跡、躲閃又渴望的眼神、細微的情緒漣漪,常蘊藏最珍貴的回響。主動靠近,預留空間,靜待花開。
4. 踐行“共同成長”: 放下“師道尊嚴”的鎧甲,真誠分享你的求知過程、你的困惑迷思、你對世界的體悟。讓學生看到:老師亦是終身學習者。這份平等的開放,將點燃他們更深的責任與擔當。
5. 采擷“微光”時刻: 用心銘刻那些溫暖的碎片——一句由衷的感謝、一次小小的突破、一次敞開心扉的交談、一場成功的活動、一次化干戈為玉帛的調解……這些“微光”,是抵御職業倦怠最溫暖持久的能量源。
總而言之,三年,不長不短。我以初登講臺的青澀忐忑,映照他們高一入校的懵懂好奇;我以被問倒后的挑燈苦讀,應答他們思維拔節的銳利鋒芒;我以管理班級時的磕絆與頓悟,陪伴他們從獨立個體走向責任共擔;我以送考時強抑的淚光,目送他們奔赴考場的堅定背影。講臺之上,我是知識的引路人;講臺之下,我是虔誠的學習者;在班級縱橫交錯的經緯里,我是風雨同舟的同行者,亦是靜待花開的守望者。 所謂“我以成長見證你的成長”,便是這三年時光最深情也最恰切的注腳——講臺方寸,竟容山海遼闊;師生一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來源:河南省裴凌霄名班主任工作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