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外之家 | 溫暖駐外人
數十萬駐外人都在關注
駐外之家人才網
www.zhuwaizhijia.com
今年2月,比亞迪南非分公司與南非知名的巴士運營商金箭公司攜手締結了一項意義深遠的合作協議。根據協議,比亞迪將向金箭公司提供120輛電動大巴,這一舉措不僅預示著南非首支電動大巴車隊的誕生,更彰顯了比亞迪在全球電動大巴市場的領先地位。
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郊區的一家手工皂工作室,年輕設計師格蕾絲正直播展示手工皂雕產品,屏幕上不斷跳出中文留言:“這個大象造型的香皂太可愛了。”“已下單,期待收貨!”通過跨境電商平臺Kilimall(千萬商鋪),如今格蕾絲的團隊每月銷往中國的手工皂產品超過3000件。
在尼日利亞經濟中心拉各斯,街頭巷尾的“Transsion(傳音)”藍色招牌已成為一道獨特風景。今年3月,中國科技企業傳音控股旗下的PalmPay公司宣布在尼日利亞推出借記卡。從智能手機專賣店到如今的PalmPay移動支付代理點,傳音控股構建的“數字生活圈”正深刻改變當地民眾的消費習慣。
作為第四屆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的成果之一,《中非經貿合作藍皮書:中非經貿合作發展報告(2025)》和《中非經貿指數報告(2025)》指出,當前,中非貿易模式已發生深刻變化,逐步向多元化、高附加值、技術密集型方向轉型,未來將在工業、農業、電信、數字經濟、新基建、綠色能源、金融產業等領域迎來更多合作機遇。
貿易合作不斷提升含“新”量
南非政府選擇引進電動大巴,是其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加碼的重要體現。今年2月,南非貿易、工業和競爭部發布了《電動汽車白皮書》,這是南非乃至非洲第一份關于電動汽車制造、銷售和使用的政策聲明。
為了推動電動汽車產業發展,南非政府提出了多項激勵措施,包括擴大對電動汽車制造的招商引資、發展區域電池產業鏈、確保電動汽車及其零部件免稅出口等。這些政策的出臺,無疑為中國與南非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合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
作為非洲大陸的經濟龍頭,南非對車輛性能的要求極為嚴苛。為了贏得南非運營公司的信賴和乘客的滿意,比亞迪與金箭公司自2021年起共同進行了涵蓋多種復雜路況和氣候條件的實況測試,通過了一系列高強度的驗證,為雙方未來的大規模合作鋪平了道路。
記者了解到,針對南非獨特的氣候條件和交通需求,比亞迪對電動大巴進行優化設計,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當地運營環境,以滿足南非市場的特殊需求。
FX168財經學院副院長許亞鑫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南非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產業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南非新能源汽車市場有望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同時,比亞迪在南非的成功經驗,也將為中國與其他非洲國家在該領域的合作提供借鑒和參考。
《中非經貿合作藍皮書:中非經貿合作發展報告(2025)》認為,中非貿易模式變化主要體現在農業與食品行業從單一原料向深加工轉型、制造業從成品出口向本地生產轉型、數字經濟與技術服務新興行業崛起、貿易形式從單一傳統交易向跨境電商轉變等。
“以前我們的產品只能低價賣給本地旅游商店,現在通過Kilimall的‘非洲制造’專區,利潤翻了4倍。”格蕾絲表示,該跨境電商平臺不僅能提供漢語翻譯和跨境支付服務,還聯合菜鳥物流開通了內羅畢—長沙的航空專線,運輸時間從15天縮短至5天。
作為第一家進入非洲互聯網和電商行業的中國公司,Kilimall對非電商業務日漸成熟。平臺創始人楊濤介紹,2024年有超過2000噸肯尼亞咖啡、坦桑尼亞腰果通過該平臺進入中國市場,帶動了5萬家非洲小微商戶實現增收。公司已在肯尼亞、烏干達、坦桑尼亞等國家建立了大型智慧物流平臺和超1500個社區自提點,平臺APP下載量正以每年50%的速度快速增長。
跨境電商Kilimall的故事,正是中非數字經濟合作的縮影。在中國,正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云端”逛非洲。
未來將迎更多發展新機遇
中國已連續16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國地位。海關總署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中國對非洲國家進出口9632.1億元,同比增長12.4%,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農業、制造業和數字服務貿易表現尤為亮眼,成為推動中非雙邊經貿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中非經貿指數報告(2025)》作者之一、南京郵電大學中非經貿數據科學研究院教授易瑩瑩說。
許亞鑫分析,非洲數字經濟增長潛力巨大,但基礎設施缺口每年高達1000億美元。中國企業在5G基站、智慧城市等新基建領域的優勢明顯,如傳音控股通過移動支付生態覆蓋非洲1.2億用戶,阿里巴巴“eWTP樞紐”助力盧旺達中小企業跨境貿易等。
尼日利亞《非中經濟》雜志主編伊肯內·埃梅烏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中,期待中非進一步推進數字技術與新型基礎設施、農業現代化等相結合,這也是中非未來合作的理想切入點。
《中非經貿合作藍皮書:中非經貿合作發展報告(2025)》顯示,近年來,中非貿易規模持續擴大,商品貿易2023年超2800億美元,服務貿易2021年達418.66億美元,且貿易結構不斷優化,貿易范圍愈發多元并向高附加值轉型。中非合作廣泛,涵蓋教育、農業、醫療衛生、綠色發展等方面。
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看來,中非貿易結構已從傳統的能源礦產、初級農產品轉向機電產品、數字服務、綠色技術等高附加值領域。他舉例稱,2024年中國對非出口中,智能手機、光伏組件、工業機器人占比提升至38%,非洲對華出口的加工農產品年均增長15%。“這一轉型得益于中國制造業升級與非洲本土工業化需求的雙向驅動。”
張燕生表示,技術密集型合作的關鍵在于“本地化能力建設”。以華為在肯尼亞設立的信息與通信技術學院為例,其通過技術培訓帶動當地數字產業鏈發展,使肯尼亞成為東非數據中心樞紐。未來,新能源車、生物醫藥等領域將成為中非合作新的增長點,同時需注意到非洲本土供應鏈短板,建議中資企業“帶技術出海”,而非單純輸出商品。
來源:國際商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