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科院“一周種出鉆石”的新聞霸榜熱搜后,鉆石行業背后的“天價秘密”也隨之曝光。
原來,鉆石昂貴并非因為它有多稀缺,而是戴比爾斯等巨頭長期壟斷、控制產量的營銷手段所致。自此天價鉆石地位一落千丈,IDo、WD雙雙破產,頗具性價比的培育真鉆愈發成為香餑餑。
原本,憑借強大的量產能力,中國鉆石產業前景將一片光明。但現實卻讓人意外,承擔主要生產任務的中國廠商,日子并不好過,許多企業利潤微薄,甚至陷入虧損。
明明是市場的“破局者”,為何反而成了“吃虧方”?
要解開這個謎題,得從培育鉆石的產業鏈說起。與多數工業產品類似,培育鉆石產業鏈大致可分為毛坯生產、裸鉆加工、成品銷售三個環節。
當前,中國在毛坯鉆石生產這塊占絕對優勢,產能占全球總量75%以上;而在裸鉆加工環節,印度憑借90%以上的全球原料加工量占據主導地位;成品鉆石的銷售市場則主要集中在歐美。
這里有個奇怪的現象,中國廠商并非把毛坯鉆石送到印度加工后再拿回國內銷售,而是直接將毛坯鉆石賣給印度。這是為什么呢?
鉆石價值很大程度取決于評級,切割工藝是評級體系中最重要的參數之一。切割工藝的好壞,直接影響鉆石火彩、亮度和閃爍度等關鍵指標,進而決定其市場價格。
據行業統計,截至去年,中國專業鉆石切割工人僅有約2000人,而印度從事鉆石切割的工人多達80萬。如此巨大的人力差距,讓印度牢牢掌握了鉆石加工話語權,也間接決定了鉆石的評級高低。
這就導致在培育鉆石產業鏈中,印度不是普通的“加工打工仔”,而是掌控關鍵環節的中間商。憑借在加工領域的絕對優勢,印度在交易中具備強大的議價能力,為了讓產品順利打入全球市場,中國廠商往往不得不接受印度壓價。
數據顯示,中國出口到印度的一克拉鉆石原料均價約為15美元,而經過印度加工后再出口回中國,均價直接漲到80美元左右。本是勞苦功高的“拓荒者”,如今卻將利潤拱手相讓,為印度做嫁衣,任誰都會覺得氣憤。
不過,情況并非毫無轉機。在國內,已經有一批企業開始自主生產、加工、銷售,嘗試打破現有的產業困境。以河南的柘光鉆石為例,近幾年通過職業培訓、校企合作等方式,大力培養培育鉆石切割技術人才。
經過不懈努力,目前已頗具成效,加上積極學習歐美的品牌建設經驗,加大推廣力度。通過參加國際珠寶展會、社交裂變等方式,如今柘光鉆石在京東、淘寶及官網的關注總數已達80萬人次,月均銷售額近千萬。
據柘光CEO介紹,客戶里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的高凈值人群占比90%,年齡集中在32-65歲之間。其中,法國華裔徐女士表示,“我看上的是國內鉆石的性價比,不僅支持深度定制,還配備IGI認證,價格卻遠低于市場上那些大牌,足足便宜三四倍,真是物超所值。”
柘光官網的專屬顧問甚至透露,鑒于國際通訊不便,許多來自美國、沙特、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客戶,開始通過中國親友,跨國定制大克拉鉆飾。這充分證明了國產自主加工鉆石的市場競爭力。
專家分析,如果國內有更多企業能像柘光鉆石這樣自主培育人才,未來培育鉆石產業鏈有望在國內實現自循環。一旦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閉環,就不會再受印度、歐美在加工和銷售環節的掣肘,中國企業就能真正掌握產業發展的主動權,不再為他人“做嫁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