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低價把棉花賣給中國,又高價買回去,印度為啥要這么做?
更奇怪的是,棉花來中國轉一圈,價格翻了好幾倍,買單的竟是當初賣棉花的印度商人。這究竟玩的什么把戲?
鏡頭轉到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的棉田里,52歲的拉吉夫正蹲在地上摘棉花。
“一天能摘30公斤,能賺180盧比”,拉吉夫用袖子擦著汗說。
這些棉花被裝在麻袋里,先運到附近的收購站,經過簡單打包后裝上開往孟買港的卡車。
中間商以每公斤60盧比的價格收走,轉手賣給出口商時漲到80盧比,等運到中國青島港,成本價約合每公斤12元人民幣。
三個月后,拉吉夫帶著小孫女逛孟買的集市,孩子指著掛在衣架上的粉色連衣裙不肯走。
那件裙子吊牌上寫著“中國制造”,售價要650盧比(約 55 元)。
這相當于他摘4天棉花的收入,做這件裙子的棉花,說不定就有他親手摘的那些。
印度不是一直以紡織業為榮嗎?為什么不自己加工呢?
其實早在上世紀40年代,孟買的紡織廠就有上百家,織布機數量比英國還多。
但這些年卻慢慢落后了。印度紡紗廠的機器平均用了20多年,有的還是手動操作。
印度紡織協會的報告里說得明白:全國60%的紡織廠還是家庭小作坊,沒能力買新設備。
買一臺中國產的自動絡筒機要120萬人民幣,相當于一個小廠3年的利潤。
而且電力也跟不上,印度每天停電4-6小時,機器根本沒法正常轉。
而中國的紡織廠早就用上了智能設備,一臺機器能頂20個工人,出錯率還特別低。
在中國江蘇的紡織廠里,這些印度棉花正經歷神奇的變身:
清花車間里,機器轟鳴著把棉花里的碎葉子、灰塵篩干凈;
梳棉機像梳子一樣把纖維理得順順當當;
32道染色工序讓棉花變成各種鮮亮的顏色;
最后在全自動織布機上,每分鐘能織出30米布。
原本灰撲撲的原棉,變成了能做高級襯衫的精梳棉,身價翻了好幾倍。
現在印度每年要從中國買走價值200多億人民幣的紡織品,同時賣給中國的棉花才80億。
就像印度商人阿米爾說的:“我們賣棉花像賣沙子,買衣服卻像買金子。”
他去年來中國考察,站在江蘇的智能車間里看呆了:“那里的機器能認出每根棉纖維,我們的工廠還在靠工人用手撿雜質。”
拉吉夫摘棉花的那塊地,其實他爺爺輩就種棉花。只是那時孟買的工廠能把棉花做成布,現在卻只能眼睜睜看著棉花運出國。
這種奇特的貿易循環,說到底是各國各有各的本事。就像印度擅長種出優質棉花,中國擅長把棉花做成精致面料。
或許哪天印度的工廠也裝上了智能機器,拉吉夫就能用更劃算的價格,給孫女買到自家棉花做的新裙子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