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火再次照亮中東的夜空。以色列近期對伊朗境內目標,包括多處核設施,發動了空襲。作為回應,伊朗向以色列發射了大量導彈和無人機,特拉維夫等城市響起防空警報。雙方已有數百人在沖突中傷亡,城市設施遭到破壞。
6月17日,以色列一棟建筑遭導彈襲擊 圖源:新華社
在這場激烈的交火中,一個畫面引人注目:伊朗國家電視臺一位女主播,在德黑蘭遭遇空襲、演播室震動、背景傳來爆炸聲時,仍然堅持在鏡頭前播報最新情況。
全球目光都聚焦在這片動蕩的土地上。以色列與伊朗,這兩個國家之間的對抗,正將地區推向更危險的境地。徐一睿教授在《戰爭與財政》一書中從地緣政治的角度分析了當代國際動態。
摘編自《戰爭與財政》,有刪減
文 | 徐一睿
地緣政治學這門古老的學問在全球化程度加深和技術大發展的今天重新得到關注。這一理論在冷戰結束后不久似乎被邊緣化了,似乎成了過時的觀念,但最近的國際政治動態再次證明了它的重要性。
在冷戰結束后的20多年中,特別是在西方國家,地緣政治學似乎逐步被氣候變化、人權、法治和貿易自由化等全球議題所替代。人們樂觀地認為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更開放、互聯的世界,國家間的界限將變得模糊,軍事力量的對立將不再是國際舞臺的主要議題。但這種想法只是一時的錯覺。隨著新興大國的崛起和老牌強國的復興,地緣政治學再次成為國際舞臺上的核心議題。美國、俄羅斯、中國、歐洲、日本、印度和伊朗等國家和地區在其領域內展示了強大的影響力,爭奪資源、戰略位置和政治影響力,這些都是地緣政治學的核心。
沃爾特·拉塞爾·米德(Walter Russell Mead)在《地緣政治學的復興:修正主義力量的復仇》一文中對此進行了深入探討。他指出,那些對冷戰后的世界充滿樂觀的人們現在對復雜的國際形勢感到迷茫,因為他們忽略了美國在1990年代初所享有的獨特地緣政治優勢。在那時,美國在歐洲、中東和亞洲都取得了顯著的影響力,這為其全球霸權的建立創造了條件。許多西方觀念錯誤地認為,冷戰結束后美國的世界支配地位是因為自由民主主義戰勝了蘇聯的社會主義。他們以為這一勝利不僅標志著社會主義的終結,也意味著地緣政治學的結束。然而,地緣政治學始終是國際政治的核心要素,只是有時會被其他議題所掩蓋。
美國著名的保守派外交學者沃爾特·拉塞爾·米德
21世紀初的10年里,歐洲、中東和亞洲的地緣政治局勢表現出明顯的不穩定性。米德指出,這種不穩定性背后,是俄羅斯、伊朗和中國這三個重要的國際大國在努力挑戰和修正冷戰后的國際秩序。他認為,俄羅斯渴望恢復蘇聯時期的輝煌和影響力,重塑其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伊朗有意控制中東地區,取代沙特阿拉伯等遜尼派國家,成為地區霸主;中國則希望減少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重新確立其在該地區的優勢地位。盡管在許多問題上存在分歧,這些國家在反對美國領導地位上有共同的立場和目標。然而,米德關于地緣政治復興的觀點并非沒有人提出異議。著名的自由主義國際政治學者G.約翰·伊肯伯里(G.John Ikenberry)在其文章中對米德的觀點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伊肯伯里認為,米德高估了這三個國家挑戰美國領導地位的力度,并低估了美國的綜合國力。
首先,伊肯伯里指出,盡管米德對這三國可能在歐亞大陸形成對抗美國的勢力表示擔憂,但他沒有充分考慮實際情況。雖然美國可能已經過了霸權的頂峰,但不論在軍事、經濟還是技術領域,都保持著壓倒性的優勢。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美國的地理位置、資源和盟友網絡領先于其他三國。其次,伊肯伯里認為米德對這三國合作可能性的樂觀看法并不現實。實際上,這三個國家在許多關鍵地區和議題上存在分歧和對立,如敘利亞、烏克蘭等,這阻礙了它們形成有效的反美聯盟。最后,伊肯伯里強調,“自由的國際秩序”更具有吸引力和韌性。許多國家,包括一些大國,仍然認為維持這種秩序對他們的國家利益有益。因此,盡管面臨挑戰,“自由的國際秩序”依然有望得以延續。
在國際關系論壇中,伊肯伯里因其深刻的思考和獨特的見解而備受矚目,尤其是在對米德關于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終結的觀點提出批評時,展現了自己對地緣政治的獨到理解。他的文章《地緣政治的幻想》雖然看似否定地緣政治,但在深入分析后,人們會發現他實際上是在強調地緣政治在某些情境中的必要性和價值。
首先,必須認識到美國的地理位置賦予了其獨特的戰略優勢。廣闊的太平洋和大西洋環繞著美國,使其與主要的競爭對手沒有直接的陸地接壤。這一點在20世紀讓美國得以在相對和平的環境中發展其經濟和軍事力量。隨著冷戰的結束,美國沒有遭遇其他大國的直接威脅,自然而然地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
這種地理上的隔離,不僅在軍事上為美國帶來優勢,而且在經濟和文化上也為美國創造了無數機會。美國通過與歐洲、亞洲和中東的交往,確保了其經濟利益和政治影響力。這也是美國歷來支持開放政策、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原因。美國提倡的所謂“普世價值”觀,如自由、民主和人權,實際上是其外交政策的一部分,目的是創造一個友好的國際環境。
米德認為美國在享受這種自由國際秩序的同時,忽視了傳統地緣政治的重要性。而伊肯伯里則認為,美國之所以能成為這個秩序的領導者,正是因為它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地緣政治優勢。伊肯伯里認為,對于大多數國家來說,遵循國際規則就足夠了,但對于像美國這樣的大國,地緣政治才是關鍵。
然而,在進一步分析伊肯伯里的觀點后會發現兩個明顯的不足。首先,他似乎高估了美國的全球綜合實力。他認為美國在軍事、經濟和技術上無與倫比,而中國、伊朗和俄羅斯等國遠不如美國。盡管美國在絕對實力上仍然是世界首屈一指的超級大國,但這并不意味著它能夠單獨維持一個完全自由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中東的動態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美國的局限性在那里顯而易見。例如,美國曾經利用其軍事實力推翻了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和伊拉克的薩達姆政權。然而,在這些國家的重建過程中,美國并未實現顯著的成功。特別是在2021年,美國總統拜登決定將美軍從阿富汗撤出,結束了持續近20年的沖突。這一撤軍行動導致曾在美軍打擊中失勢的塔利班重新掌握了政權。在如此復雜、分裂且對外國干預持敵對態度的地區,即使是像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也難以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對以色列發動突襲,造成大量平民傷亡和人質被劫。以色列隨即對加沙展開軍事行動,導致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美國堅定支持以色列自衛,但其中東政策因偏袒以方和未能有效保護平民而受到批評。沖突持續升級加劇地區緊張局勢,引發全球關注。盡管在軍事方面,美國以以色列為中心的中東戰略依然保持強勢,但其在道義上一邊倒的做法已經遭到了國際社會的指責。
2021年8月31日在阿富汗喀布爾機場拍攝的軍用車輛。圖源:新華社
其次,伊肯伯里過于強調美國在構建和維持全球秩序中的不可替代性。他認為,盡管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損害了以美國為主導的自由國際經濟秩序的信譽,但其他大國,如中國或俄羅斯,并沒有能力建立一個替代性的國際秩序。這一觀點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但它忽視了一個關鍵事實:如果美國主導的秩序失去了合法性,并且沒有其他大國愿意或有能力建立一個新秩序,那么更可能的結果不是美國秩序的進一步鞏固,而是國際秩序陷入混亂。在這種情形下,國家可能會為了爭奪領土、資源和影響力而發生沖突,從而加劇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伊肯伯里雖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關于美國地緣政治地位的有益視角,但他在面對現實世界的復雜性時似乎過于樂觀和簡化。考慮到國際政治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僅依靠一個超級大國來維護國際秩序似乎是不夠的,尤其是在這個大國自身也面臨諸多挑戰和限制的情況下。
當特朗普在2017年就任美國總統后,全球局勢變得更加復雜和不穩定。馬克·埃斯珀(Mark Esper)曾在特朗普任期后半段擔任美國國防部部長,他在其著作《一觸即發》中深入揭示了特朗普政府處理國際爭端的內幕。在這種動蕩不斷的政策制定環境中,美國面臨的地緣政治挑戰變得更加嚴峻。所有的理想似乎都走向了終點,歷史的車輪仿佛在倒轉,地緣政治的重要性在當今世界重新凸顯。
在中東地區,巴以沖突已經持續了數十年。盡管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對以色列的襲擊遭到了國際社會的譴責,但以色列對巴勒斯坦土地的侵占和對巴勒斯坦人民的暴力行為也長期受國際社會的指責。在2023年10月的沖突中,以色列在以美國為首的G7國家的支持下,對加沙地區的平民進行了大規模的軍事打擊,從而導致大量婦女和兒童的傷亡,這一行為引來國際社會的廣泛批評。
美國對中東的政策一直處在國際舞臺的聚光燈下。美國堅定支持以色列,并積極推動以色列與沙特阿拉伯等國的外交關系。但這種帶有偏向性的政策在伊斯蘭世界中引起了強烈不滿,特別是在2017年12月,當時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美國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并將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遷至耶路撒冷,這一決策激起了伊斯蘭世界廣泛的反彈。
伊朗,作為伊斯蘭世界的一個軍事和政治大國,盡管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在文化上有所不同,卻在反對以色列和支持巴勒斯坦的立場上持有共識。1979年的伊朗革命改變了該國的政治格局,并導致美伊關系急劇惡化。伊朗的政策和立場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對抗美國影響力的體現。
伊朗地標建筑自由塔 圖源:新華社
在特朗普總統任期內,美國與伊朗的對抗升級到新的高度。2018年5月,特朗普政府退出了2015年伊朗核協議,并實施了一系列經濟制裁,嚴重損害了伊朗經濟,但這并未迫使伊朗放棄核計劃或其在中東的代理人戰爭。2020年1月3日,美軍在伊拉克巴格達國際機場發動空襲,致使伊朗高級將領卡西姆·蘇萊曼尼喪生。這一事件進一步加劇了美伊之間的緊張關系,使得中東地區局勢變得更為緊張。蘇萊曼尼是伊朗軍事力量中的關鍵人物,他的死亡被視為美國對伊朗的重大打擊,美伊之間的敵意因此加深。
布熱津斯基所擔憂的中俄伊之間緊密合作的關系,在國際地緣政治的波動中似乎正在慢慢形成。雖然中國、俄羅斯和伊朗在許多方面有所不同,但他們的利益交集和互補性正在促成合作的產生。中國強大的生產能力與伊朗豐富的能源資源之間存在互補性,而俄羅斯所能提供的軍事技術和核能力,使得三方在地理、經濟和軍事上都有巨大的合作潛力。
《戰爭與財政》
作者 徐一睿
出版日期 2025.02
當當購書鏈接
博庫購書鏈接
編輯推薦
本書是一部從財政學視角出發,研究和剖析全球地緣政治、經濟發展及其相互影響的作品。書中通過對既往數百年全球史,尤其是英國與日本歷史的觀察與梳理,探討了戰爭、財政與國家形成之間的復雜關系。通過回溯全球秩序的變遷,揭示了大國財政戰略演變的根本原因,以及經濟學與地緣政治學相互交融并深刻影響全球秩序的內在邏輯。
《伊朗: 被低估的文明與未完成的變革》
作者 [英]邁克爾?阿克斯沃西
譯者 趙乙深
出版日期 2021.12
當當購書鏈接
博庫購書鏈接
編輯推薦
本書通過問答的方式,逐一解釋了與伊朗密切相關的那些重要問題的歷史根源與演變過程。敘述時間從公元前4000年縱貫至21世紀初期,提取關鍵事件與節點,剖析影響與后果。本書一改通常從西方和外交視角落筆的歷史寫法,立足伊朗本國文明發展歷程,著眼伊朗國內文化、經濟、政治、人民的真實面貌,為世人迅速了解當代伊朗何以如此、何以至此、將何去何從,提供了新的、更豐滿的解答。
↓ 點擊名片,關注浙江人民出版社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