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關注腎臟健康,關愛透析人群。
撰文 | 小黃
6月16日,備受網友關注的2歲尿毒癥寶寶浩然在媽媽懷里離世,這名從1歲起便開始透析治療的孩子,曾以頑強的生命力觸動無數人心。他的離世再度引發公眾對兒童腎病防治的關注與思考。
據母親羅女士回憶,浩然2個月大時因持續發燒就醫,經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基因檢測,確診為“先天性腎病綜合征”,自此開始長達1年2個月的透析治療。期間,浩然三次經歷生命垂危,最終未能戰勝病魔。6月19日,羅女士在社交平臺發文悼念:“你來一時,我念一世,記得多來夢里看看媽媽。”
兒童尿毒癥:病因與治療困境
尿毒癥是指在原有慢性腎臟病的基礎上逐漸出現腎功能損害直至腎臟功能不能滿足人體正常代謝需要而導致的一系列癥候群。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慢性持續性腎臟結構和(或)功能障礙,病程>3個月。兒童CKD根據腎小球濾過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可分為G1期-G5期(見表1),G5期即為終末期腎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俗稱尿毒癥期。而兒童CKD的主要病因包括:
先天性異常:如腎發育不良、尿路梗阻、多囊腎等(占首位);
遺傳性疾病:如Alport綜合征等;
后天獲得性疾病:如腎小球腎炎、紫癜性腎炎等。
目前,兒童尿毒癥需依賴腎臟替代治療(RRT),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腎移植。然而,低齡患兒治療難度大:透析風險高:兒童血管細、耐受差,并發癥多;腎移植受限:供體稀缺,術后需長期抗排異治療。
專家呼吁:早篩早治,關注技術創新
業內專家指出,兒童腎病起病隱匿,易被忽視。建議加強產前篩查及嬰幼兒體檢,對疑似病例盡早進行基因檢測。同時,亟需推動人工腎臟等新技術研發,為患兒提供更優治療方案。
如何完善診療體系、減輕家庭負擔,仍是社會需要共同面對的課題。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腎臟學組, 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 中國兒童慢性腎臟病早期篩查臨床實踐指南(2021版) [J] . 中華兒科雜志, 2022, 60(9) : 858-868. DOI: 10.3760/cma.j.cn112140-20220714-00647.
醫學界兒科領域交流群正式開放!
加入我們吧!
本文來源:醫學界腎病頻道
責任編輯:葉子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