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出現行走不穩、言語含糊、畏寒肢冷、腰膝無力等癥狀時,需警惕小腦萎縮的可能。中醫認為脾腎陽虛是本病關鍵病機,通過溫補脾腎、填精益髓的治法,往往能顯著改善癥狀。下面通過真實案例解析中醫調理思路。
典型癥狀表現
脾腎陽虛型小腦萎縮患者常見:
- 運動障礙:步態蹣跚、持物不穩、書寫變形
- 畏寒怕冷:四肢不溫,腰膝以下尤甚
- 消化異常:食欲減退、腹脹便溏(大便稀溏)
- 全身癥狀:神疲乏力、面色?白、舌淡胖有齒痕
- 特征性表現:癥狀遇冷加重,得溫則緩
經典案例
患者情況:
男性,58歲,3年前出現不明原因行走不穩,逐漸發展至持物困難、言語遲緩。西醫診斷為"小腦萎縮",服用營養神經類藥物效果不顯。
刻診見:
- 步態如醉漢,需扶墻而行
- 雙手細微動作障礙(扣紐扣、寫字困難)
- 畏寒喜暖,夜間常因下肢冰涼失眠
- 每日黎明腹瀉,完谷不化
- 舌質淡紫,脈沉遲無力
中醫辨證:
"骨搖證"(小腦萎縮),屬脾腎陽虛兼瘀阻腦絡。
治療方案
治則:溫腎健脾,化瘀通竅
方藥:
? 溫陽核心藥:炮附子(先煎)、肉桂、巴戟天
? 補腎填精:鹿角膠(烊化)、熟地、肉蓯蓉
? 健脾益氣:炒白術、黨參、茯苓
? 活血通絡:丹參、川芎、土鱉蟲
? 引經藥:懷牛膝(引藥下行)
療效追蹤
- 首療程(28天):腹瀉止,肢體溫暖感增強
- 第二療程:步態穩定性提高30%(Berg平衡量表評估)
- 鞏固期后:生活可基本自理,言語清晰度明顯改善
病機深析
中醫認為本病"本虛標實":
- 腎陽虛衰:髓海失充,腦轉耳鳴(《靈樞·海論》)
- 脾陽不足:氣血生化乏源,肌肉失濡(《素問·痿論》)
- 陽虛血瘀:"血得溫則行",陽虛必伴血瘀
預防調護要點
- 節氣養護:冬至前后加強督脈保健
- 食療方:羊肉蓯蓉粥(冬季晨服)
- 禁忌:避免突受冷水刺激
小腦萎縮雖屬疑難病,但中醫通過"益火補土"法調理脾腎,配合精準辨證,往往能延緩病情進展。建議出現早期癥狀時盡早就醫,越早干預效果越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