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河北的70后王墉,是一位在當代書壇比較活躍也很有名氣的書法家。說其很有名氣,并不是因為他與“流行書風”代表書法家王鏞名字相近,而是他在全國書法展上能夠屢次獲獎、入展,進而為大家所熟知。
王墉
王墉曾在全國第二屆隸書展上獲得二等獎,在全國首屆篆書展上獲得三等獎,在全國第六屆楹聯書法展上獲得最高獎——一等獎。王墉的書法以篆書、隸書為主。他在全國第六屆楹聯展上獲獎的作品,就是一件隸書。
王墉獲第六屆楹聯展最高獎作品
這件獲獎作品,是一件文字比較多的長聯,內容來自清代俞樾。所書寫的隸書,初看上去“歪七扭八”,并不清新,也不妍美;既不雄強,也不剛勁。但細審之下,卻十分有趣——字的造型古樸稚拙,用筆簡練沉實。
好的書法線條,應該是深沉之中略見顫筆,呈現出一種老態、滄桑感。王鏞在這方面運用得恰到好處,不動聲色、不起波瀾,輕易地讓人感覺到古樸的氣息,可謂高明。
王墉書法
從整體上看,王墉的隸書不止于一家之法,充滿了隸書中的多種元素——有《刑徒磚》的成分,有《楊淮表記》的成分,有《好大王碑》的成分,諸多元素融合,樸素平和。
此外還要一些篆書筆意,比如有《張遷碑》碑額、《祀三公山碑》的筆意。這些篆法有畫意,或彎曲,或搖動,與隸書的平直相輝映,顯示了用筆的靈活多變。
王墉的作品所展現出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歸結起來大抵有三:
首先,是作品寫得太過擁擠。
盡管王墉的獲獎作品筆畫寫得細而樸,字與字之間也很舒朗,但如此篇幅依然因承受文字過度而顯得堆積。文字多了,字徑又大,不免擁擠滯塞。本來兩邊的留白可對這種情況稍加化解,卻又被他塞滿了行草書,更加重了作品的擁擠感。
王墉書法
古人有“計白當黑”之說,從面上看是一種技巧的表現,實則是對空間理解的智慧。啟人聯想,白中之有意象、韻致,白成了心理活動的寬廣天地,模糊的、朦朧地,盡在白中。古人為文、為書有“損”之說,不但做加法更要知曉做減法,“損”比“增”更能見出作者的境界。
王墉書法
可惜,這件作品陷入滿、擠、增這些因素中,不免氣短。當代書法作品大多有如此傾向,即便一件作品完成,也要在邊邊角角增添一點其他的文字,讓空白驟減,似乎文字愈發密集就越有分量,卻想不到把氣道都堵死了。
如此聯之落款,空間已短促,再加落款,不嫌壓抑之至么?是否一開始下筆就缺乏整體的籌劃?
其次,是作品中的線條質量還有待提高。
有的線書寫得過于簡單,成為毫無韻味、無藝術性之線,長橫尤其不足,直來直去、斜來斜去有如依尺子畫出,只是搭一個字的架子,余下無甚可品。
線是形神關鍵,有實亦須有虛,不是輕率可為。以上聯為例,其中“不外古大”幾個字,寫得是如此地浮薄無味。一個事物應表里有物,一幅書法作品也是如此,更多人是要看內里的。
王墉書法
其三,結構也需講究。
一幅有趣的書法作品,在單字表現上看起來是很自由地,長一點可以、短一點也可以,但搭配起來還是要看效果的,外在內在,總是要相稱才好。
另外,在如此擁擠的畫面內鈐章,益增其擁擠,甚至還把印章都鈐到字上了,是何道理?同時,在每一句后畫圈,說起來都是裝飾之趣。在我看來,少了這些印,這些圈,閱讀起來才會更不受擾。
王墉書法
結語
王墉書法的取法,是偏向于荒率、粗獷、野逸的,即便是只在他喜歡的范圍內攫取營養,他的作品也展現了對多種碑體的融合能力。只是,可能受當下展覽影響較大,在形式、寫法上過于追求“趣味性”,而少了能夠讓人回味的東西。
出個上聯:莫對咕咚生愛恨,請各位高手賜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