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黑科技固態電池:
充電5分鐘+續航3000公里!
【CarNewsChina網 6月18日報道】
華為加速布局先進儲能技術,近日公布一項基于硫化物的固態電池專利,宣稱可實現3000公里超長續航并支持5分鐘極速充電。這一進展標志著該科技巨頭正全力進軍快速發展的固態電池領域。
專利文件顯示,該固態電池能量密度達400-500Wh/kg,達到傳統鋰電池的2至3倍。華為創新性地提出通過氮元素摻雜硫化物電解質來改善鋰界面的電化學穩定性,而這一技術長期制約著硫化物電池的商業化進程。新設計旨在通過抑制關鍵界面的材料降解,提升安全性與循環壽命。
華為的入局折射出中國科技與汽車產業的集體戰略轉向。盡管不直接生產動力電池,但公司近年來持續加碼上游材料研發,2025年初曾單獨申報硫化物電解質合成專利。這種關鍵材料雖具備超高導電性,但成本一度超過黃金價格。
中國電動車與科技企業正積極突破固態電池技術,以降低對寧德時代、比亞迪等傳統電池巨頭的依賴。小米、蔚來等雖依賴第三方電池供應,但均試圖通過垂直整合重掌這一占電動車成本過半的核心部件控制權。
本刊近期報道顯示,小米已申報復合電極結構專利以優化離子傳輸,反映出科技企業將電池創新視為戰略要地,其應用場景不僅限于汽車,還可能覆蓋消費電子。
盡管華為宣稱的"3000公里續航+5分鐘快充"引發廣泛關注,但業內人士指出該數據仍屬理論范疇,需配套尚未商用的超充設施。不過,這一技術前景已引發全球競爭者高度警覺。日韓媒體接連發聲,擔憂中國在下一代電池技術的領先優勢持續擴大。
全球范圍內,豐田、松下、三星等傳統巨頭布局固態電池研發已超十年。豐田2023年展示的原型電池宣稱實現1200公里續航與10分鐘快充,計劃五年內商業化。但中國正快速趕超,公開數據顯示中國實體年申請固態電池專利超7600項,占全球總量36.7%。
產業化進程亦同步推進:寧德時代計劃2027年啟動混合固液電池試生產;清陶能源"金石"電池(能量密度350Wh/kg、體積密度800Wh/L)已進入小批量生產階段;衛藍新能源則率先實現50Ah全固態電池量產并獲得國家級認證。
當前固態電池仍面臨多重挑戰:固態電解質離子電導率普遍低于液態體系,界面阻抗制約效率提升,高昂成本(8,000-10,000元/kWh)阻礙大規模普及。
華為的加入無疑為中國引領新一輪電池創新注入強心劑。若此類突破能實現商業化,或將重塑電動出行規則,消除里程焦慮、顛覆充電體驗,為車企與科技公司創造全新的能源自主權。而最終華為公司能否兌現電池性能承諾,則取決于實驗室成果向規模化制造的轉化速度。
編譯:陳明雪(新能源部)
審校:崔 穎(新能源部)
編輯:陳明雪(新能源部)
能源轉型與雙碳觀察
Energy
Transition
2
2
0
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