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觀看「鳳凰網文化直播間」對話錢理群
2015年,錢理群和崔可忻夫妻倆主動搬進了養老院。用錢理群的話說,他從北京大學著名教授錢理群變成了一個“養老院里的普通老頭”。
2019年,崔可忻去世,臨終前做了幾項準備:親自安排自己的后事;把家里屬于自己的物品悉數安置好去處;在養老院做了一場告別演出;給自己編撰一本紀念文集《我的深情為你守候——崔可忻紀念集》。在此之后,錢理群開始了獨身一人的老年生活,也開啟了“養老學”的研究。
我們熟悉的錢理群,是教科書上的人物,是魯迅研究的泰斗。或者我們會想起他那些至今仍然精準的金句,比如“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而在他自己的描述中,他是“中國的獨立知識分子”,還是一個“可愛的,可笑的老頭”。
起夜時摔倒,爬不起來,他躺在地上七個小時才等來上門查看的護工,心里想著,衰老像洪水一樣,一下子涌來。自己的衰老和死亡也要成為新的求索對象。用過Deepseek后,他最警惕的還是人如何不受支配、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他說:“我現在的最大成功,就是我不用手機。”
2025年春天,我們兩次走進了錢理群的養老院。86歲的他和我們分享自己現在的生活:身體上愈發衰老,精神上處于一生最高峰,生活上“以玩為主、邊玩邊寫”,寫作的速度已經超過了閱讀的速度。
訪談之前,我們嘗試盡量去閱讀錢老著作,但其著作太多,難以一一讀完,只能略窺其冰山一角。于是我們從兩次對談和錢老的作品中整理出了14條“錢理群談XX”,以此開始重新認識錢理群。
鳳 凰 網讀書 X 錢理群 訪談現場
#80+的生活
1. 談Deepseek
最近有朋友把使用AI的方法傳給我,我驚訝萬分。大概從2025年以后,中國和世界變化太大了,我已經不能理解、不能適應了,我覺得我就應該退出這個歷史舞臺了。
我問AI,你知道錢理群是什么人嗎?它說了一大堆,我說這么詳細,把我嚇壞了。但是我還是有一個自信,我的很多東西它代替不了。
這其實也是我想對年輕一代提出的建議。如果想做學術,或者想做什么事,過去強調理論和資料 ,而這個理論資料現在機器人能夠代替,它不能代替的就是你的人生經驗和生命的體驗。也就是現在年輕人要改變自己的知識結構,應該關心社會、投入社會、參加社會。你們不必走我當年的路,但是跟社會發生連接是我很重要的經驗。
AI說錢理群,有些細節不準確。所以它也提醒我,絕對不能跟著它走,它會誤導你的。它是很有價值,但是同時也很危險,所以你必須有自己的實踐經驗,才能去鑒別。
在高科技時代,我們人太容易被支配了,要保持你的獨立性非常難。根本的是你要充實自己,你自己如果沒有對社會的了解,就很容易上當、很容易被支配。現在人類面臨兩大危機,一個是容易被這個社會支配,一個是容易被手機支配。
我現在的最大成功,就是我不用手機。
2. 談吃冰棍
冰棍我每天吃一根。
按說我吃冰棍是不行的,因為我有糖尿病,但是適當吃一點也可以。
這是我的夫人崔可忻的特點,她是醫生,她就說:有糖尿病不等于完全不吃糖,掌握好這之間的分量就行。
△吃冰棍的錢理群
我現在的狀態是耳聰目明、能吃能睡,拿得起、放得下,也把自己局限看透了。我總結我是“有缺陷的學術價值,有意義的失敗人生”。
3. 談日常
我現在邊玩邊寫,以玩為主。
每天早上護工推著我在院子里游走,東張西望、曬太陽一個半小時,下午做三種器械的鍛煉,鍛煉完去對面的屋頂上直接面對太陽,也是一個半小時。一天在戶外活動三個小時、讀書寫作三個小時,四個小時看電視,十到十一個小時睡覺。
我最近在對自己的一生做總結。我不斷地在總結,不斷地在規劃。
4. 談時代
我們所共同面對是全球性的大變動,很多事都不確定。在這樣一個時候,我覺得你看不清楚了就沉默,不要隨便去表態。
我們的很多判斷都是在并沒有了完全了解真相的情況下做出的。當你沒有發現錯誤之前,你可以堅守,但是你不能過分自信。我提出一個口號叫“理直氣不壯”,當你做出某種選擇、你自己還認為它是正確的,你可以“理直”,但是還要“氣不壯”,別把自己做出的這種選擇絕對化、理想化。
我也要特地聲明,今天我所講的一切都是可以質疑的。
所以在這個歷史出現大變動、你自己又看不清楚的時候,第一觀察,第二等待,但是你要守住自己最基本的信念,然后就做事,我想每個人都可以找到一件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做有意義、有價值、讓你不后悔的一些事,能做多少算多少。
#錢理群“身邊”的人
5. 談愛人崔可忻
某種程度上我對養老學的研究,是崔可忻在臨終的時候留下的囑咐。
崔老師生前做了非常仔細的安排,把我們的所有房間都整理好,把所有東西接下來怎么處置都安排好,幫助我在她走之后能一個人單獨生活。包括這個房間的設計,都是她安排的。
大家都很難相信,她走了我沒有流一滴眼淚。因為我們在生前就約定了,到老年有兩件事要想透:第一生死想透,第二錢想透,該用的錢就自己用,別考慮留給子女或者留給別的人了,反正是我自己勞動賺來的錢,我就使自己晚年生活得好一些。把這兩個想透了,人就輕松得多了。
△錢理群(左)和崔可忻(右)
她是2019年8月4號走的,早上她就對我說了一句話,幾乎是臨終的最后一句話。她說這個世界太亂了,我管不了了,我要走了。說完話她就昏昏欲睡,進入了另外一種生命狀態。
(這之后)我就每天晚上睡覺之前和她進行心靈的對話,把今天發生的所有一切全部向她匯報,持續了很多年,后來逐漸減少了,但是內心里這種溝通還是有的。她留下她自己精心安排好的一切,我要懷念她隨時可以去看。
6. 談母親
在為人上,我主要受母親影響。
我母親的父親是維新派一個領袖型的人物,叫項蘭生。
1948年,我們從南京到上海,準備去臺灣了,我父親先走了,但是我的母親,她留下來了。于是她的身份在一夜之間發生巨大的變化,從一個官太太一下變得任何人都可以加以指責、加以干涉。
我母親了不起的地方是她立刻迅速作出了適應這種新條件的改變。她把家里所有關于父親的材料全部上交,從此斷絕和父親的任何來往。父親通過各種手段想要跟我們聯系,她都拒絕了。她每天坐在沙發椅上整天織衣服,沉默不語。然后她去參加居委會的活動。
開始我們都覺得不可理解,后來文革爆發了,我們都覺得母親這回逃不了了,但恰好是因為她這種做法,居委會的老人都出來為她說話,居然我母親在文革中一點事都沒有。
她臨死之前,我從貴州趕來看她,她最后就說了一句話:“我這一生總算沒有耽誤你們。”我非常感動。
我母親的人生態度我總結出兩個字,堅忍。既堅守自己最基本的東西,同時要忍受、要妥協、要讓步。
7. 談魯迅
魯迅幾乎是我現當代唯一的一個思想資源。這是我的優點,同時也是我的弱點,我的資源過分單一化。我遇到一個事情,首先想到的是魯迅。
80后、90后、00后的幾代人,是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成長起來的,實際上命運已經被安排了,“聽話”就可以得到你想得到的一切。但是現在沒有了,會感到非常困惑。
魯迅其實在100年前已經提出了這個問題,他說年輕人需要重新尋路,而且提出了幾個建議。
△1928年,魯迅在上海
他說第一,不要聽那些“鳥導師”,這是魯迅著作里唯一說臟話的地方。不要聽他們的話,但是有些老人的話可以聽一聽,所以我才講話,我的話大概屬于可以聽一聽的。但重要的是自己尋路。
魯迅說找不到路,睡覺也可以,睡覺醒來再找,總可以找一條似乎可以走、似乎屬于你的路,不會是一點路沒有的,更重要的是,你們要聯合起來共同尋路。
#面對衰老
8. 談孤獨
孤獨有兩個層面。一個是現實生活中的孤獨,我的夫人不在了,我沒有子女,這都會造成一種孤獨感。另一個是超越生活層面的一種社會存在形態,我認為特別是對于一個獨立知識分子,孤獨是他必然的命運,而且有其特殊的價值。
這就是我說的人要“獨處”和“共處”,獨處是有意義的。孤獨恰好是發揮你想象力、創造力的時候。我孤獨的時候整天憂國、憂民、憂世界、憂人類、憂自然、憂未來。
憂來憂去,自己的思想越來越豐富。
我現在的生命特點是,身體越來越衰老,但在精神上處在一生最高峰,可能還要延續一段時間。你們今天聽我講話也可以知道,我思維的活躍、廣闊、無所顧忌、淋漓盡致、胡思亂想、胡說八道,都達到了頂點。
但從另一個角度說,對一個獨立的知識分子,這是生命的最佳狀態。而且我現在很從容、很安詳,充滿善心。
我現在對自己當下的生命狀態有一個概括,叫做“退出歷史舞臺,關心人間世事,出入天地之間。”雖然退出歷史舞臺,還關心世間的一切,同時出入于天地之間。這還不是只是描寫,我每天都到室外,去出入天地之間,這就是天地人和。
9. 談養老
按過去的觀念,人的一生分三個階段,學習、工作、養老,而魯迅有一個很尖銳的說法:“養老就是等死”,這是傳統的一個說法。
現在是人工智能和人的智力結合的時代,人的智力就特別重要。那么老年人的智力不完全是根據書本、理論的,而是根據豐富的人生經驗和生命體驗形成的,在我看來這種思想是機器人所不能代替的,老年人的智力就顯得特別的重要。
所以我覺得老年的人生就具有一種新的意義,老年人不僅僅是消費者,也是一種精神的、物質的、財富的創造者、學習者。
我覺得老年人生就是回歸人的生命的本真狀態。
△《養老人生》作者:錢理群
出品方: 活字文化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2025-3
10. 談生死
老年人遇到的最大也是最后的難題,自然是如何面對“老、病、死”的問題,這是不必回避的。我自己也是因為老伴的患病、遠行而和老伴一起做了嚴肅與艱難的思考。
“老、病、死”是每一個人遲早要面對的人生課題,不必消極回避,也不必緊張恐懼,要“看透生死,順其自然”。
患了病,哪怕是重病,也應積極治療;但一旦患了不治之癥,就不必勉強治療,不求延長活命的時間,只求減少疼痛,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我們不選擇“好死不如賴活”,而選擇“賴活不如好死”。我們一輩子都追求人生的意義,這就要一追到底,至死也要爭取生命的質量。
#和年輕人對話
11. 談大學
大學是人生最美好的季節,因為你追求的是人生最美好的三樣東西:知識、友誼和愛情。
△錢理群等學生和老師王瑤在一起
人生道路絕對是坎坷的,會遇到很多外在的黑暗,更可怕的是這些外在的黑暗都會轉化為內在的黑暗、內心的黑暗。外在壓力大了以后,你就會覺得絕望,覺得人生無意義,這就是內在的黑暗。所以你要不斷面對并戰勝這兩方面的黑暗,就必須喚醒你內心的光明。
你要做到不被壓垮,不同流合污,在大學里要打好光明的底子,無論是知識底子還是精神底子,內心要有一個光明的底子。
我自己每當遇到外在壓力的時候,總是為自己設計一些富有創造性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進去,在這過程中抵御外在和內在的黑暗。壓力越大,書讀得越多,寫東西越多,我每一次的精神危機都是這樣度過的。
——《致青年朋友》
12. 談人生座右銘
我經常要講我要感謝貴州,我的理想、信念、人生追求是在貴州確定的。
1967年我平反后,和安順衛校的一個學生登上了長江的游輪。面對茫茫大江,我高喊文革中流行的一句屈原的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個學生緊跟著喊的是毛澤東青年時候的話:“在命運面前,痛得頭破血流,也絕不回頭。”后來我們又加一句,是魯迅講的,“永遠進擊”。
“上下求索,永遠進擊,絕不回頭”就成了我的人生座右銘、我的理想。我要上下求索,而且變成行動、實踐,永遠進擊,不管命運如何絕不回頭。我之所以有綿延不絕的想象力和創作力,這是一個最根本的原因。
13. 談自己
1999年,我被北大學生選為“十大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師”之ー,收到一位學生來信。
信的結尾有這樣一句:“想告訴您,很喜歡您的笑,笑得天真爽朗,沒有機心,燦爛極了。我想,一個可以那樣笑的人,絕不會不可愛(請原諒我的童言無忌)。喜歡您,為了您的真誠,為了您的赤子之心。”我讀了以后大為感動。
坦白地說,在對我的各種評價之中,這是我最喜歡、最珍惜的。我甚至希望將來在我的墓碑上就寫這幾個字:這是一個可愛的人。這正是我終身的最大追求。
——《錢理群的另一面》
14. 談未來
我對歷史大變動的必然性和它可能產生現象都已經看深看透了,但是這變動的結果會如何?我既不悲觀也不樂觀,而是充滿了好奇心和想象力。
△訪談現場
最近兩三年和年輕一代接觸時,我發現他們的苦悶還在于人工智能時代,人的一切功能都會被機器人代替,那么人類將何以矗立?人類將往何處去?
我想起西方一個好像被大家遺忘掉的理論,亞里士多德他們那一代曾提出一個概念,叫“休閑人生”。
當你為了健康的活著所需要付出的代價、時間只是有限的,剩下的時間你干什么?就進入了“休閑人生”,而它的核心就是我說的這“五大回歸”,回歸自然、回歸童年、回歸家庭、回歸日常生活、回歸內心,未來的人應該這么活著。
這樣給大家提供了一個希望,你如果不愿意考慮更大的問題,至少可以做到這“五大回歸”,實際上我自己也在做,而且做得非常成功,每個回歸我都有新的創造。在某種意義上,我是為未來活著,為未來創造一種可能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