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朝鮮戰爭,很多人把它分為幾次戰役,也有分幾個階段的。其實歸根結底,朝鮮戰爭就只有兩個階段。
第1階段就是雙方死磕,目的是把對方徹底消滅。第2階段則是邊打邊談,因為雙方發現第一階段的目標是不可能完成的。
▲志愿軍入朝
而第1階段主要分五大戰役,幾乎每一場戰役那都是驚天地泣鬼神。然而第1階段的第3次戰役就非常特殊了,對于這一場戰役,彭德懷元帥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打了一輩子仗,從來沒有害怕過,但是當我環顧左右,我真的害怕了。”而今天我們聊的就是讓彭老總害怕的抗美援朝第3戰!
不可否認,在朝鮮戰場上爆發過很多次的戰爭,然而最特殊的就是第3次戰役。它的特殊在于時間短,1950年12月31日戰爭爆發,一直到1951年1月8日戰爭結束,一次轟轟烈烈的戰爭竟然只打了8天。
▲朝鮮戰場
之所以說這場戰爭特殊,除了時間短之外,彭老總的一個決定,也讓很多人覺得有些莫名其妙。本次戰爭開始之后,志愿軍一口氣攻占了漢城,仁川,水源等地區。
漢城有著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能夠攻占這些地區,絕對是一場大勝了。當時志愿軍的兵鋒看起來勢不可擋,中朝兩國軍隊的士氣更是空前的高漲。
然而在這個時候,彭老總卻緊急按下了暫停鍵。什么意思呢?不管戰局如何,志愿軍不打了,就地休整兩個月。
彭老總做出這個決定之后,迅速遭到了蘇聯顧問以及朝鮮領導人的反對。除此之外我軍內部也有很多人想不明白,戰爭局勢如此的好,為什么不繼續進攻呢?
▲彭老總在志愿軍司令部山洞前
最先提出異議的是當時蘇聯軍事總顧問拉佐瓦耶夫。這個人可不簡單,當時蘇聯紅軍進入朝鮮向日本軍隊宣戰時,他是蘇軍的集團軍司令,而他也是一個典型的“蘇聯將軍”。
什么叫做“典型的蘇聯將軍”呢?進攻風格剛猛迅速,在戰術方面講究大開大合,攻城掠地,非常符合戰斗民族的氣質。
在這方面上蘇聯軍人與我們志愿軍是截然不同的,志愿軍入朝時,就已經制定好了作戰方針,集中較大優勢的兵力和火力,最大程度地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因此當彭德懷元帥按下軍事進攻的暫停鍵之后,蘇聯顧問拉佐瓦耶夫當即就不愿意了,他甚至指責彭德懷元帥是軍事保守主義。
▲彭老總在朝鮮
隨后兩個人便針鋒相對起來,說話上是毫不客氣,最后彭老總拍著桌子說:“仁川的教訓我沒有忘,我來朝鮮不是來打敗仗的,出了問題我負責,砍我的頭!”
聽到仁川教訓幾個字,蘇聯顧問頓時啞口無言。在朝鮮戰爭剛剛爆發的時候,朝鮮方面不宣而戰,除了蘇聯之外,中國和美國以及韓國根本不知情。
因此朝鮮一口氣把懵圈狀態下的大韓民國,打了一個丟盔棄甲,但是隨著美國以一種巨無霸的姿態,在仁川登陸之后,直接從腰部切斷了朝鮮人民軍。
隨后在美韓聯軍的共同夾擊下,朝鮮軍隊功虧一簣,直接被打到了鴨綠江,在很長時間之內,朝鮮軍隊都沒能“緩過勁來”。仁川登陸的慘痛教訓就擺在眼前,彭德懷老總自然不會重蹈覆轍。
▲美軍仁川登陸
因為誰都沒有說服誰,所以蘇聯顧問拉佐瓦耶夫迅速給斯大林發了一封電報,他希望通過斯大林的地位去影響彭德懷老總,逼迫彭德懷老總出兵。
但是斯大林的反應,卻出乎了拉佐瓦耶夫的預料。斯大林不但拒絕了拉佐瓦耶夫的提議,而且還把他調回了國內,不讓他再在朝鮮戰場上指手劃腳。
蘇聯顧問的問題剛剛解決,朝鮮方面又不愿意了。畢竟是在自己的地盤上作戰,而且他們也一直渴盼著南北統一,如今大好形勢擺在眼前,如果志愿軍愿意繼續出兵的話,很有可能會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趕出朝鮮半島。
到時候朝鮮就能完成光復大業,重新統一半島,所以說他們也堅決地要求彭德懷元帥出兵。因為朝方的態度比蘇聯顧問的態度好一些,所以彭德懷老總詳細地向他分析了他拒絕出兵的原因。
第3次戰役開始之后,志愿軍用了短短7天的時間,便奪取了很多重要的城池,感覺上像是大勝,但是卻發生了一些非常怪異的事情。
志愿軍根本沒有遇到美軍的主力,而且美軍利用自己的機動化優勢,每天晚上標準撤退30公里。30公里正好是志愿軍一夜晚的行程,畢竟志愿軍沒有卡車,戰士們只能憑借自己的堅定意志和雙腿趕路。
▲志愿軍行軍
美軍每到夜晚就撤退,志愿軍則只能憑借自己的體能,硬生生地用雙腳去追。然后到了白天,美軍再利用志愿軍人困馬乏,動用飛機和火炮對志愿軍進行狂轟濫炸。
這種情況是非常詭異的,正如彭德懷說的那句話一樣:“我打了一輩子仗從來沒有害怕過,但是當志愿軍越過三八線,來到三七線的時候,我左右環顧了一下,心里真的害怕了?,F如今幾十萬的中朝軍隊已經處在敵人的火力攻勢之下,頭頂上是美軍的飛機,地面上是美軍的坦克大炮,左右沿海又是美軍的戰艦。如果志愿軍再繼續往南推進的話,一定會陷入美軍的包圍圈。”
▲聯軍空降
彭老總說得沒錯,美軍并不是打不過,他們之所以一再的后撤,甚至讓出了漢城這樣的核心城市,就是為了“誘敵深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志愿軍繼續向南追擊的話,很有可能會將之前的戰果全部顛覆。
再加上隨著志愿軍戰線越拉越長,軍隊的后勤補給已經非常困難。有的戰士甚至只能吞雪才能填飽肚子。
別的方面不說,當初志愿軍剛剛進入朝鮮時,是有1300輛卡車的,這些卡車大都是蘇聯提供,但是僅僅過了一個月,就被美國的飛機炸毀了700多輛。沒有任何制空權的志愿軍,想完成長距離物資運輸非常困難。
▲聯軍轟炸志愿軍補給線
然而即便彭德懷老總向朝方進行了全面細致的戰場分析,但他們依然固執己見。在這里有一個問題很容易被大家所忽略,我們中國志愿軍進入朝鮮作戰,相當于是客場作戰,占據主場優勢的朝鮮應該是說了算的,為什么在軍隊指揮權方面,朝方要“求著”彭老總呢?
其實志愿軍剛剛入朝的時候,因為時間倉促,并沒有明確地劃分出誰擁有最高軍事指揮權。然而隨著戰役的進行,指揮權混亂的弊端越來越明顯。對于朝方來說,自然是想掌握最高軍事指揮權的,但是我們卻不能同意,為什么呢?
倒不是說我們想反客為主,我們可以看一下中朝雙方的參戰兵力對比。在抗美援朝的整個過程中,中方派遣到朝鮮戰場上的兵力多達24個軍級作戰單位,其中包括三野的6個軍,四野的8個軍以及華北野戰軍的6個軍。
再加上一野二野以及其他的一些作戰單位,我們先后投入的志愿軍總兵力達到了190多萬人。除此之外還有50多萬的補充兵源,如果把這些人也算上的話,我們出動的兵力總共為240萬。
但是朝鮮人民軍呢?參戰部隊只有10個師,兩個團一個裝甲旅,再加上其他的作戰人員,總兵力只有13.7萬。
▲中朝軍隊
2014年10月29日,中國民政部等部門確認的抗美援朝烈士人數就多達19萬。如此來看,我們怎么可能會把軍事指揮權交出去呢?
所以最后經過中蘇朝三方的商議之后,最高指揮權交由中方來掌握。因此說彭德懷元帥說不出兵,那就是不出兵,誰說了都不算。
當然了,對于蘇聯顧問和朝鮮方面的反應,彭德懷老總也發了一封電報給毛主席。毛主席在認真考慮了朝鮮戰局之后,做出了如下批示:如果朝方同志認為不必修整補充就可前進,則同意朝鮮人民軍前進擊敵,并可由朝方自己直接指揮,志愿軍則擔任仁川,漢城以及三八線以北之守備。
▲偉大領袖毛主席
即便毛主席作出了最高指示,但是朝方依然不依不饒。最后彭德懷元帥說:“我們不反對朝鮮人民軍自己向南進行,但志愿軍是一定要修整的。”這個時候朝方卻說了這樣一句話:“沒有志愿軍協同作戰,朝鮮人民軍一定會損失慘重的?!?/strong>
聽到這句話,彭德懷元帥直接不樂意了,他質問到:“你也知道傷亡慘重,你士兵的命是命,我士兵的命就不是命!”最后在彭德懷元帥的堅持之下,志愿軍終于獲得了難得的休整時期。
那么為什么毛主席,彭德懷元帥以及蘇聯領袖斯大林,都不同意繼續往南出征呢?
▲三八線
除了志愿軍的現狀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當初彭德懷元帥離開北京時,毛主席一再地叮囑他在朝鮮戰場上要把握一個度。這是什么意思呢?
無論是毛主席還是斯大林,都不希望朝鮮戰爭愈演愈烈,最后演變成以美蘇為主的第3次世界大戰。所以說把朝鮮戰爭的分界線維持在三八線,是很多人都滿意的一個結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