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6月10日,倫敦中美經貿會議經過2天的緊張會談,最終雙方宣布就關稅、科技合作和稀土出口等議題在原則上達成了一個協議框架。同時,美國財長貝森特也宣稱會議成果積極。
然而,這場被外界寄予厚望的“中美破冰對話”,在達成協議框架后,不到2周的時間,美國商務部便突然放出風聲,美國官員正計劃撤銷在中國運營的芯片制造商的技術豁免權。用白宮官員的話來說,這一舉措并不代表新的貿易升級,因為芯片設備的許可證制度,與中國現有的稀土材料許可制度類似。
但美方如果實施,這將會在外交和經濟上,給中美經貿造成重大干擾,因為此前不久中美剛在倫敦確立了中美“貿易休戰”。
倫敦會談落幕時,美國財長貝森特那句“成果積極”的余音尚未散去,華盛頓的政治矛頭卻已悄然轉向。其實在會談結束后,不到48小時,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就在美國國會聽證會上拋出所謂“中國稀土壟斷威脅論”,此舉也為后續的行動埋下伏筆。
6月18日,7家中國芯片企業突遭制裁,EDA設計軟件和半導體設備被斷供;兩天后,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更直接喊話要求中國取消稀土出口管制。但中方的回應只有一句:將依法依規加快對稀土相關出口許可申請的審查。這個“依法依規”其實也是在看美國的誠意,以及是否會兌現會談共識,如今來看,只能說還好沒有完全對美解禁。
美國這一連串動作猶如精心編排的政治戲劇——倫敦的握手言和還歷歷在目,華盛頓的制裁大棒已呼嘯而至。不到2周,美方就從“合作共贏”轉向了“科技絞殺”,甚至試圖以芯片施壓換取稀土讓步。
這種“談判桌上談合作,談判桌下揮大棒”的策略,與倫敦會談時中方警告的“侵蝕互信”如出一轍。如今看來,這場所謂的倫敦會談“蜜月期”,可能只是美方為爭取中國稀土出口解禁的緩兵之計。
稀土
中美此番交鋒絕非偶然,而是兩國在全球產業鏈關鍵節點上的“戰略對沖”。全球69%的稀土產量來自中國,提煉這塊更是超過90%,而稀土是半導體、新能源、軍工等領域的核心原料。
中國自2024年起實施的出口審查,直接影響了美國F-35隱身戰機、特斯拉電池等生產鏈。而美國通過限制EDA軟件、光刻機出口,試圖扼殺中國半導體自主化進程。但諷刺的是,美國芯片企業的稀土供應主要依賴中國。
這種“你卡我脖子,我斷你命脈”的博弈,實則是雙方在技術主權與資源控制權上的終極較量。美方選擇在倫敦會談后發難,既是為特朗普政府營造“對華強硬”的形象,挽回有點下落的支持率,也是試圖以“芯片牌”撬動中國在稀土出口問題上的更多讓步。
盡管倫敦會談建立了中美貿易磋商機制,但中美經貿關系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無解。首先,美國始終將中國視為“系統性競爭對手”,其“小院高墻”高科技圍堵政策從未改變。即便雙方在倫敦達成部分共識,美方仍拒絕放寬對英偉達頂級芯片的出口限制。
其次,稀土作為“21世紀的石油”,是中美爭奪全球高科技產業鏈主導權的縮影。美國試圖通過澳大利亞、加拿大等盟友構建“去中國化”的稀土供應鏈,但短期內難以實現替代。另外,美國兩黨對華強硬已成“政治正確”,特朗普政府即便明知關稅戰反噬經濟,也不得展現強硬姿態,因為這樣可以讓他避免受到美國內太多的指責。
短期,中美或將陷入“制裁對反制”的螺旋升級。但從長遠看,雙方終將回歸談判桌。正如倫敦會談,中美所展現出來的現實狀態一樣,中美經濟“你中有我”的依存度,決定了“斗則俱傷”的底線。若美方能停止“說一套做一套”,真正落實“撤銷消極舉措”的承諾,或許能為下一輪磋商留出空間。
回望倫敦會談,彼時的樂觀氛圍猶在眼前。然而,當美國選擇以“毀約”和“科技戰”回應對話成果時,全球產業鏈的穩定性又再次蒙上陰影。歷史早已證明,緊握的“拳頭”換不來真正的合作。若美方繼續迷信霸權邏輯,終將反噬自身。唯有平等對話、互利共贏,才是解開中美之間“稀土和芯片”這對死結的唯一鑰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