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損閉店!”,曾經每月坐收280萬港幣租金的香港“商鋪神話”,如今卻深陷“無人問津”的窘境,滿目皆是刺眼的“旺鋪招租”。
要知道,曾經的旺角電腦中心作為昔日電子發燒友心中的圣地,塑造了香港商業地產“一棟樓等于一座銀行”的傳奇樣本。
那么,這個神話是如何締造,又因何崩塌?它的故事,又將給未來的商業轉型留下怎樣的啟示?
草根“燈王”的逆襲
很難想象,旺角電腦中心這個龐大的體系竟是一個人所建立的,這個人就是鄧成波。
鄧成波這個名字,在香港地產界是個異類。他沒有顯赫家世,沒有耀眼的學歷背書,16歲從佛山來到香港時,他的起點是電力工程中最基礎的活計,香港坊間俗稱的“電燈仔”。
這份工作意味著汗流浹背地扛著沉重的電線,在高高的腳手架上安裝、維護著點亮香港夜空的霓虹招牌。
沒人能想到,這個沉默的年輕人日后會成為叱咤風云的“燈王”。
可命運的轉折點往往在不經意間降臨,當時,香港城市政策調整,對老舊大廈外立面懸掛霓虹燈實施了嚴格限制,整個霓虹燈行業因此遭受重創,無數同行哀嚎倒閉。
可鄧成波,卻在這片廢墟中窺見了生機。
他以一種近乎孤注一擲的魄力,果斷變賣了經營有成的霓虹招牌廠,將積累的資本全部砸向了當時已顯頹勢的“豪門酒樓”,花了整整6000萬港幣。
更令人瞠目的是鄧成波后續的落子,他沒有遵循常規將其改造為餐飲場所,而是大膽地清空場地,再度投入1200萬巨資,將其徹底轉型為當時香港極為稀缺的電子主題商場。
這一決策,即便是在1991年的香港,也顯得超前而冒險,當時DOS系統尚在主流,Windows剛剛嶄露頭角,個人電腦正從昂貴的“身份象征”開始試探性地走入尋常百姓家。
鄧成波敏銳地嗅到了這個風口,他精準地填補了九龍區域缺乏集中專業電腦市場的空白。當“旺角電腦中心”的招牌亮起,幾十家專注電腦、配件與DIY的商戶同時入駐,一個屬于香港電子發燒友的“科技圣地”就此誕生。
這次華麗轉身,奠定了鄧成波“鋪王”的傳奇基石,也為旺電的黃金時代拉開了序幕。那么,這個匯聚了超前眼光的電子主題商場,究竟能掀起怎樣的消費狂潮?
香港的“電子心臟”
旺電的開業,瞬間在香港激起了巨大波瀾。這個三層高的專業電子商場甫一開放,其內部景象就令人震撼,密密麻麻的柜臺如同精心設計的迷宮,空氣中永遠混合著電腦風扇的低鳴、焊接電路板的松香氣和嶄新塑膠外殼的味道。
雖然環境略顯嘈雜擁擠,甚至通風不佳,但正是這種獨特的氛圍,精準地擊中了當時追求性能、熱衷DIY的香港科技愛好者。
對他們而言,親手組裝一臺性能強悍的電腦,其成就感與炫耀價值絲毫不亞于購置一輛新車。
旺電的成功絕非偶然,它占據了旺角這個年輕人聚集、消費力旺盛的核心地段,提供了從CPU、顯卡到機箱電源的全品類、一站式專業采購體驗,營造了一種無可替代的、充滿探索與交流樂趣的“發燒友圣地”氛圍。
消費者在這里流連忘返,好似不帶著一臺電腦出去,就好像是個錯誤一樣。
高峰時期,鄧成波僅憑旺電的租金收入,每月就能穩穩入賬280萬港幣,租金漲幅被調侃為“比CPU的頻率提升還快”。
旺電徹底重塑了香港人的電腦消費觀念,原來專業、實惠的電子產品,并非大百貨公司的專利。旺電因此當之無愧地成為了那個時代香港跳動的“電子心臟”,其光芒甚至催生了沙田、荃灣、九龍灣等地競相模仿的“科技商場”熱潮。
可當旺電盛極一時的光芒開始被新的陰影籠罩,這座“電子心臟”還能保持它強勁的搏動嗎?
神話崩塌
旺電的衰落,并非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更像是一場緩慢而持續的內部失血。轉機大約出現在2015年前后,一個被稱為“時代殺手”的力量開始展現其顛覆性的威力——電子商務。
淘寶、京東等巨頭平臺日益成熟,拼多多、唯品會等新銳電商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網購”二字對電腦消費者而言,意味著一個全新的世界。
在網絡上,同樣的硬件配置,價格往往比實體店低20%以上,動動手指,商品就能直接送到家門口;完善的退換貨機制提供了無憂保障。試問,有了網購,你還一定要去實體店購買嗎?
這種便捷與實惠的組合拳,對旺電這樣的實體賣場構成了致命打擊。消費者不再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精力穿梭于密集的柜臺間反復比價、砍價,商戶也是在高昂租金與網購帶來的薄利夾擊下,生存空間被急劇壓縮。
更令人無奈的是,“線下體驗,線上下單”的消費模式悄然成為常態。許多消費者來到旺電,僅僅是為了親手觸摸感受一下心儀的產品,隨后轉身就在網上下單購買。于是旺電這個昔日的交易中心,竟在不知不覺中淪為了電商平臺的免費“體驗館”和客流導入口。
到2023年,旺電的空置率已超三分之一,某些樓層終日難見顧客。
很遺憾,鄧成波精準地捕捉并引領了“科技零售”的第一次浪潮,卻終究未能帶領他的“招牌作品”跨越互聯網帶來的降維打擊。
可旺電的沉浮,僅僅是時代洪流中第一塊倒下的多米諾骨牌嗎?
旺電的困境絕非孤例,放眼望去,全國各地曾幾何時風光無限的各地“電腦城”,如今都紛紛陷入了相似的困局,上演著一場全球性的集體謝幕。
那拿北京中關村來說, 這里曾經被譽為“中國硅谷”,是內地IT圣地,曾匯聚超過5000家零售商戶,年銷售額突破300億元。鼎盛時期的海龍、鼎好、E世界人潮涌動。
可如今,鼎好關閉,E世界轉型為寫字樓,海龍大廈內也只剩下零星幾家維修店在支撐,昔日的喧囂早已被保安、快遞員和空置柜臺所取代。
類似中關村、旺電這種消費電子產品市場并非敗給了某個具體的競爭對手,而是被一個全新的、以線上為核心、體驗與便利并重的消費時代所淘汰。
旺電的命運,不過是時代洪流中最先沉沒的那艘航船。
鄧成波與旺電的故事,是一段草根逆襲的傳奇,也是一代商業模式從輝煌頂點無奈退場的縮影。它標志著香港“一鋪養三代”黃金時代的遠去,更宣告了以大型專業賣場為主導的傳統科技零售線下時代的落幕。
對于旺電、對于和旺電一樣的電腦城,你們是否存在著記憶?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參考資料: 觀點人物 | “鋪王”鄧成波生財之道 觀點網 2018-05-2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