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這招真是“鈍刀割肉”,自以為能一擊打服伊朗,結果三板斧剛掄完,自己先踩了空。
你說他是軍事上愚蠢吧?B-2確實飛到了,鉆地彈也確實炸了;你說他是政治上精明吧?炸完還得去收場,如今油價漲、盟友慫、伊朗硬,局勢越來越像個自己給自己挖的坑。
而這一次,梅德韋杰夫的三條“神預判”,真不是空穴來風。
第一刀未切到核心,反逼出地面戰?
梅德韋杰夫第一句話就點了核心:空襲只是開始,地面戰難以避免。
這不是危言聳聽,美國自己心里清楚得很。伊朗革命衛隊對中東美軍63個基地進行“全目標標記”,胡塞武裝直接宣稱紅海美艦已成合法目標。
五角大樓沙盤推演后認定,僅為維穩中東基地都要再部署兩個旅——這不是支援,是陷入。
特朗普原想搞個利比亞那套——精確打擊、干凈撤退。但這回,伊朗不是當年卡扎菲。你炸它的核設施,它炸你盟友城市;你敢在霍爾木茲一動,它就用快艇和水雷把全球油價炒到天邊。
局面正在走向美國最不愿意看到的地方:兵力越調越多,退出代價越來越高。而美軍真正怕的,不是“戰術失敗”,而是被拖入一個“無戰線、無終點”的地獄。
第二槍未刺向權力中心,卻讓強硬派接過槍
特朗普這次沒碰哈梅內伊,沒搞政權更迭——表面是“克制”,實則是心虛。
梅德韋杰夫看穿了這一點:空襲不但沒削弱伊朗政權,反而幫它鞏固了權力。
德黑蘭街頭舉著哈梅內伊畫像的,不止保守派,連改革派這次也站到了一起,嘴上罵美國,心里認命:自己國家是打不得的,打就是反美。三項法案連夜通過:鈾濃縮提速、核重建加碼、霍爾木茲隨時封鎖。這不是臨時反應,是全面回擊。
更細思極恐的是:哈梅內伊的接班人,萊希,現在已經坐進了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強硬派進場,意味著未來的伊朗,只會更鐵、更硬、更難談。
換句話說,特朗普這一炸,不僅沒換來“聽話”的伊朗,還把溫和派往角落里推,把強硬派送上了主桌。
第三手沒摁住核能力,卻推開了通往“核門檻”的大門
第三條預測最炸眼——某些國家準備向伊朗提供核彈頭。
誰?俄國?巴基斯坦?還是只是“理論支持”?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場轟炸已經實質性改變了伊朗“不能擁核”的舊規則。
空襲6小時后,伊朗外長直飛莫斯科;俄方沒有否認任何形式的技術支援可能。哪怕不是直接給彈頭,哪怕只是幫忙提供鈾濃縮路線圖、彈頭投送平臺參考設計,對于伊朗來說,這扇門已經半開。
美軍想“封住核”,結果成了“逼著核”。更諷刺的是,美國炸毀的是設施,毀不掉的是科學家腦子里的知識。你能炸鈾儲存罐,但你炸不掉離心機的圖紙。
這場打擊,換來的不是核項目終止,而是核門檻被正當化了。
最后,是特朗普的“步步錯”
這事兒到現在你再看,怎么像不像一套失敗的政治手術?第一刀沒切到腫瘤,反而弄破了大血管,術后還喊“病人恢復良好”。
特朗普對伊朗空襲,看似提振了支持率,但油價飆升直接戳穿了這套包裝。霍爾木茲海峽被威脅后,原油突破94美元,全球市場跟著抽搐。你打的是核設施,殃及的是全球錢包。
更尷尬的是,美國內部也開始扛不住了——議員梅西公開喊話:這場空襲違憲。沙特、阿聯酋不站臺、法國公開反對,歐洲人干脆拉著伊朗談重啟協議。白宮想單挑全局,結果成了被孤立。
你看得出,特朗普的算盤是:打一下,嚇住伊朗;炸一下,攏住支持;談一下,收割戰果。但現在打不贏、嚇不倒、談不成,所有的風險都反過來壓在自己身上。
這不是“有限打擊”,這是一場極限豪賭。
當梅德韋杰夫的三條預言一一落地,特朗普才會意識到:這不是中東棋局的結束,而是新一輪混戰的開場。
最后的對決,不會發生在電視上說說“談不談”,而是在霍爾木茲的波浪里,是在一份“核合作備忘錄”的傳真機前,是在特拉維夫被打穿的商業區,是在全球股市的一次同步暴跌里。
特朗普的鉆地彈,沒能打穿伊朗核心,卻把整個中東埋進了一個新型災難的引信里。
下一步,不在美國手里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