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造船的國家,還是買船的國際船東,現在似乎都在站隊。特朗普針對我國造船業采取的措施正在產生不利影響。
過去幾年,我國造船業的訂單量一直位居世界首位,但是在今年1月份,韓國造船的訂單量突然超過我國,位居榜首。
除此之外,國際上一些大的船東也在變卦,比如在3月份,希臘的船王曾信誓旦旦地表示,中國造船無可替代。
但是話音未落,這位船王旗下的公司就把新的造船訂單交到了韓國造船企業的手里。
面對特朗普此前采取的措施,船舶市場在害怕什么?我們又該進行怎樣的反制呢?
希臘船王將18艘船交給韓國造
截止到4月底,HD韓國造船海洋已經攬下至少18艘新的造船訂單。這些船舶全都是集裝箱船,噸級規模有所不同。希臘船王為了造這批船,花費總規模達到了12.7億美元。
加上另外四艘集裝箱船的訂單,HD韓國造船海洋目前的新訂單總額為17.6億美元。
按照規劃,新的船舶大概在2028年上半年完成交付,所以接下來的幾年時間,該造船企業不用擔心沒有訂單。
不管別家的航運公司有何規劃,為何希臘方面突然就變卦了呢?其實原因也不復雜,因為美國對我國的造船行業已經實施了限制和制裁。
從客觀的角度來看,整個船舶市場擔心接下來的情況,包括新船的交付以及使用等方面會受到影響。
所以,一些航運公司干脆就把訂單交給了韓國的造船企業。也正因為如此,才使得韓國的新訂單規模排在了世界首位。
1月份訂單量達到六成以上
今年以來,韓國造船企業接到的新訂單就比我國的企業要多。1月份的統計顯示,韓國接到的訂單量規模達六成以上。
1月份全世界的新船訂單量為146萬噸,韓國承接的規模為90萬噸,占比達到了62%。
對比之下,我國承接的規模為27萬噸,占比只有19%。
而在去年12月份,我國承接的訂單量還是193萬噸,占比達到了82%,韓國的訂單量只有13萬噸,占比為6%。
僅僅過去了一個月,韓國的訂單量就超越了我國。這種顯著的變化對此前萎靡不振的韓國造船企業來說,當然是最大的利好消息。
不過請注意,這僅僅是一個月的造船訂單量,從目前總的訂單量來看,我國總體的規模還是要高于韓國的。
截止到1月份,我國現有造船總規模為9151萬噸,規模占比58%。韓國的訂單量只有3702萬噸,規模占比為24%。
所以,只看一個月的訂單情況并不能夠把控全面的造船格局。雖然韓國的訂單量有所提升,但是接下來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
毫無疑問,這些不確定因素都是特朗普造成的。不過也要看到的是,除了對于我國的造船企業造成沖擊外,也不見得所有的訂單都會被韓國企業接手。
還有一些訂單被日本的造船企業拿到手了。
10年后,日本終于超越中國
日本也曾經是造船大國,但是過去10多年的時間,隨著我國造船業的持續增長,日本的造船企業幾乎是被壓著打。
至少從2015年開始,日本造船企業的接單量就一直被中國碾壓了。一直到現在,由于中國遭到了美國的阻擊,日本的訂單量才有所提升。
今年的第一季度,日本至少獲得了23艘新船訂單,這一規模明顯超越了中國的企業。
不過從市場整體的角度看,日本超過中國并不是真的有所增長,因為對比來看的話,第一季度日本造船企業的訂單規模同比仍然下降了至少51單。
所以,不管從哪個角度去看,日本10年后超過中國,僅僅是因為美國人的“幫助”。
業內人士也坦言,日本的增長幅度其實并不大,主要是由于中國的訂單量掉的實在太厲害。
而且,日本人實際上也高興不起來。由于造船業多年來一直式微,日本的船廠可用于新船建造的平臺實際上很緊張。
換句話說,日本即便接下了大量的訂單,也有可能吃不下去,而且在短時間內也沒辦法再承接新的訂單了。
那么,中國的新船訂單量究竟下降的有多嚴重呢?
新船訂單暴跌92%
根據國際航運組織4月初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1月份和2月份干散貨新船訂單量同比暴跌92%。
這是什么概念呢?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我國的造船企業訂單量還是第一次暴跌這么嚴重。
其中既有美國干擾的因素,也有市場的不利因素。換句話說,疊加的不利影響產生了這樣的結果。
從市場角度來看,干散貨船從2024年下半年開始,訂單量就已經在持續下降了。除此之外,這類船舶的價格也在下降。
在造船市場上,不同的造船企業也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尤其是資源上的競爭,客觀上導致新船交付周期延長。
比如現在訂購的小型干散貨船,極有可能要到兩年后才能完成交付,而一些大型的船舶更是要等到2028年。
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干散貨船的使用市場不穩定,這類船舶有些用于鐵礦石和煤炭的運輸。
但在目前的市場,全球對鐵礦石和煤炭的需求一直很疲軟,客觀上就導致干散貨船的使用前景不穩定。
除此之外,由于美國和胡塞武裝的持續緊張關系,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到了紅海航線的穩定。
最后還有一個因素,那便是全球愈演愈烈的貿易戰。除了我國和美國有激烈的紛爭外,特朗普和世界其他主要大國也產生了關稅紛爭。
在這樣的一種局面下,市場需求會進一步削弱。如此一來,很多航運公司都在考慮要不要投資新船。
截止到4月份,全球干散貨船新的訂單量占全部干散貨船規模的10%。按照這一占比,接下來即便淘汰一些老舊的船舶,目前的訂單也完全足夠市場使用。
換句話說,整個市場暫時不需要更多新的干散貨船了,這在客觀上也使得訂單量持續減少。
不過也要看到,相比于全球集裝箱船的平均船齡,干散貨船的平均船齡接近13年,整體上正在老化。
隨著這一趨勢越發明顯,未來干散貨船的訂單量還會增加的,也就是說,目前的這種趨勢只是暫時現象。
但是,除了市場因素,整個船舶行業更擔心中美之間的大戰越發不可收拾。
市場是一種觀望心態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我國的船舶行業確實在快速發展。2024年,我國集裝箱船已經占到81%的市場份額。
干散貨船的市場份額占比達到了75%,液化石油氣運輸船的市場份額也達到了48%。
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去看,在目前的規則下,美國都不可能挑戰我國的造船地位。也正因為如此,特朗普才會不管不顧地采取新措施。
一方面,美國政府正在計劃對停靠在其港口的中國船舶征收高額關稅,另一方面,美國還打算懲罰使用中國船舶的貿易航運公司。
從目前的國際貿易貨運數據來看,美國進口貨物中的21%的規模全都是中國制造的船舶運輸的。
也就是說,船舶制造的絕大多數市場份額掌握在我們手里,貿易、航運業務絕大多數也掌握在我們手里。
特朗普偏偏要改變這種格局,他唯一能采取的措施,就是通過高關稅以及恫嚇的手段,要求船運企業不跟我國合作。
但是,其中的大多數企業本身就是我國的,肯定不會向特朗普的無理要求低頭。如此一來,特朗普政府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己去開一局,制造新船舶使用。
造船需要時間,其他的航運公司恐怕也不愿意承擔接下來產生的一系列損失,所以特朗普的做法能不能奏效,現在看來還是未知數。
之所以一季度我國干散貨船的訂單量有所下降,并不是因為特朗普采取的措施生效了,而是整個市場還在觀望之中。
集裝箱貨運成本增加
以世界上最大的航運公司地中海航運全球船隊為例,他們船舶當中的24%都是由中國的造船廠制造的。
該公司目前的新訂單有92%的規模也是在中國的船廠建造。無論從什么角度去看,全球的航運公司都跟我國的造船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業內人士已經提出警告,如果特朗普政府一意孤行,航運公司在短期內根本沒辦法規避成本上漲。
他們使用的船舶全都是中國制造的,按照特朗普政府的規定,一旦停靠美國港口,就會被征收高額關稅或者是罰款。
如果這些航運公司停用中國船舶,他們接下來就將無船可用,哪怕是現在下新的訂單,新船完成交付至少也要兩三年的時間。
如此漫長的時間里,無論是企業還是市場都是不能等待的。企業的市場份額會被別的公司侵吞,市場也會因為航運規模的下降而出現產品和成本上漲。
業內此前預估,如果特朗普政府的征稅措施正式落實,整個船運行業的損失將超過200億美元。
比如,集裝箱運輸成本將會增加600~800美元,由此產生的后果相當嚴重。
如此一來,大量的航運公司對于接下來新船的建造態度實際上是觀望狀態。把訂單交給中國的企業還是其他國家的企業,多數航運公司都還不敢肯定。
至于像希臘這樣的航運公司,他們把訂單交到韓國人手里,實際上是在賭。
但是,希臘的企業忘記了最根本的一點,韓國造船企業能否大規模開展業務,完全取決于中國市場原料的穩定供應。
在接下來,如果關稅戰影響到了中國造船原料的進出口,對韓國的造船企業來說,哪怕他們再接更多的訂單,沒有原料也根本沒辦法完成建造。
所以,即便現在的造船訂單量有所下降,即便韓國的訂單量短暫超過了我國,這一切都是暫時的,尤其是對特朗普來說更是虛幻的。
結語
因為不管從哪個角度去看,整個船舶市場的產業鏈體系,過去多年都在圍繞中國而展開。
特朗普要完全改變這種格局,不管是其他國家的造船技術,還是市場的等待都不會給他這樣的機會。
所以,我們只要保持過去一樣的節奏,就會讓特朗普在接下來不知所措。尤其是在航運市場,特朗普做的越過分,市場的混亂也就越會加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