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智遠 | ID:Z201440
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發了一封全員郵件,宣布把餓了么和飛豬這兩個業務,合并進阿里中國電商事業群。
雖然它們今后依然獨立運作,保持公司化的管理模式,但在業務決策和執行上,要與中國電商事業群的目標一致,統一行動。
說白了,攥緊拳頭,集中力量,把一件事真正干好。
01
你可能會問:餓了么、飛豬為什么要合并到電商事業群?阿里戰略動機是什么?我覺得,有幾個關鍵原因:
首先,阿里看到了即時零售的快速增長。
這幾年,大家買東西的習慣確實變了。以前我們挑東西,慢慢選,等一兩天也無所謂。現在不一樣了,大家都想“馬上就要”。
我查了下數據,2023年我國即時零售市場規模達到了6500億元,同比增長近29%。這個增速比同期網絡零售還高出17.89個百分點。
雖然2024年的數據還有些交叉,但外部報告普遍認為,增長仍能維持在20%以上。部分品類,比如醫藥、生鮮、3C數碼,甚至增速超過了50%。
今年就不用說了,巨頭們紛紛入局,商務部還預測,到2030年,即時零售市場規模將突破2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5%。可以說,這是零售行業下一個重要的增長點。
再看看阿里內部情況。
之前淘寶閃購整合了餓了么的配送資源,結果還不錯,公開數據顯示,淘寶閃購上線一個月,日訂單突破4000萬單,準確率做到了97%,回頭率高達70%,客單價也上漲了四成。
這說明,電商、本地生活服務以及地理位置三者結合,是能打破傳統電商增長瓶頸的,而這次整合,就是要把這個模式放大,變成阿里的新引擎。
不過,光看到這些機會還不夠。阿里也有自己的壓力。
美團在外賣、本地生活市場已經占了六成份額,現在也開始做全品類的即時零售;京東也不甘示弱,用補貼加上小時達打法,直接打到了阿里的地盤;如果阿里不做出反應,電商業務的基本盤就會被動搖。
所以,它必須整合生態內的資源,形成一個“遠場+近場”結合的新打法。
那阿里靠什么來打這場仗呢?
它手里有不少底牌。10億活躍消費者、8億多淘寶月活用戶、1.6億多餓了么會員,這些用戶之間可以互相導流。
供應鏈和履約能力也很強。天貓品牌、餓了么商戶共享庫存,高德地圖幫忙規劃最優路線,再加上400萬名騎手(公開數據),基本能做到30分鐘送達。
價格和品牌優勢也不錯,幾十萬個天貓品牌,都能提供低價爆品,再加上免單卡、滿減券這樣的組合拳,既吸引人又不用硬拼補貼。
此外,數據和AI技術也在發力,比如用AIGC工具做廣告創意等等。
最關鍵的是組織層面。蔣凡一個人同時負責淘天、餓了么和飛豬,權限打通了,文化協同更強,執行力也更有保障。
當然,阿里也不是沒有煩惱,從外部看,美團現在不只是送外賣,還在向醫美、家政這類低頻服務擴展,逐漸形成了閉環,這對阿里本地生活業務是個不小的挑戰。
拼多多、抖音靠著下沉市場和興趣電商搶了不少份額,阿里的“消費升級”路線走不通了,只能調整策略,用“低價+即時性”重新拉回用戶。
內部也不輕松。傳統電商的增長已經放緩,天貓剔除退款后的GMV,只比行業平均高出一點點;而餓了么、飛豬這些獨立業務長期虧損,成本壓力不小。
所以,我個人覺得,這更像阿里在面對內外挑戰時的一次關鍵出手。它希望通過整合資源,抓住即時零售的機會,同時守住自己的基本盤。
02
既然要守住基本盤,那問題來了:餓了么的物流、飛豬的酒旅,怎么幫助淘寶天貓(淘天)?它們又能從中獲得什么?
先說說餓了么。它現在不只是送外賣了,已經變成了一個“送萬物”的即時零售引擎。
400萬騎手和智能調度系統(蜂鳥即配)接入了淘寶閃購。這意味著,除送餐,手機、化妝品這些高價值商品,也能在30分鐘內送到用戶手上。
2024年數據顯示,淘寶閃購中75%的訂單都不是外賣,主要是手機、化妝品這類商品,準時率高達97%;這背后,餓了么的冷鏈配送和高精地圖導航起了不小作用。
另外,餓了么的倉庫和配送網絡,也與淘天品牌庫存打通了。比如,蘋果授權店的商品可以直接從門店發貨,減少了調貨成本,也提升了庫存周轉效率。
更關鍵的是,餓了么掌握的地理位置數據,可以和淘天的用戶畫像結合,預測你什么時候會需要什么。
所以,我認為,牽手淘天之后,餓了么已經從“送飯平臺”,升級成了“送各種東西”的平臺。
再來說說飛豬。它以前是訂票工具,現在更像一個場景消費入口。
飛豬的會員體系,已經和淘天的88VIP權益打通,飛豬的高級會員可以直接享受萬豪酒店的白金卡待遇,形成了一個“旅行消費-電商復購”的閉環。
飛豬有5億旅行用戶,其中60%是90后。他們喜歡小眾目的地、偏愛聯名產品,這些偏好也可以反哺淘天的選品策略,推動“旅行裝備”類目的增長。
還有一個點是:旅行過程中衍生的本地需求,比如:酒店叫餐、景點購物,可以通過餓了么×飛豬×高德的聯動,實現“行程內的即時服務”。
再加上,支付寶積分可兌換酒店券,淘寶直播也能為飛豬引流,這些都能進一步降低飛豬的獲客成本;這種雙向賦能,其實帶來了“三流同頻”的生態共振:商品流整合、資金流優化、物流協同。
舉個例子:
飛豬的酒旅套餐 + 餓了么的即時零售 + 淘天的商品組合銷售(比如“三亞機票+酒店+防曬霜”打包價),這樣的組合既能提升客單價,也能增強用戶粘性。
在資金方面,支付寶把各個平臺的錢統一算賬分錢,這樣就減少了不同平臺之間算賬的麻煩和成本。
物流方面,菜鳥的大倉庫和餓了么的配送小倉庫連起來,就像接力賽一樣,一個傳一個,把貨物從大倉庫送到小倉庫,最后送到顧客手上,這樣能節省很多運輸成本。
因此,從能力復用、數據融合、場景創新以及生態協同的角度來看,餓了么、飛豬不僅能為淘天提供戰略支持,也能借此突破自身的增長瓶頸。
03
既然淘天也加入了這場大戰,那這波最大的“鯰魚效應”,會砸在誰頭上?我覺得,美團大概率是第一個被沖擊到的平臺。
為什么這么說?
美團核心業務有兩個:一個是高頻外賣,一個是低頻本地生活服務,比如酒店、景點門票這些。它靠的是一個“高頻帶低頻”的生態閉環來賺錢。
但現在阿里出手了,直接從這兩個點切入,對美團來說壓力不小。
首先,美團本地生活的“護城河”可能正在松動。目前美團在外賣市場的份額大概是53%左右。但阿里這次通過淘寶首頁的“小時達”入口,給餓了么導了很多流量。
結果你也看到了,非餐類訂單已經占到了75%;這說明什么?餓了么不再只是送飯了,它開始搶美團最核心的用戶時間和流量入口。
而且阿里還玩了個新打法:把“近場”和“遠場”結合起來,配送時效壓縮得特別快,這跟美團的服務標準越來越接近了。換句話說,它的時效壁壘正在被削弱。
其次,美團的酒旅高毛利業務也會受到沖擊。這個業務利潤很高,是它主要的收入來源之一。
現在飛豬并入淘天之后,打通了88VIP會員權益,再加上餓了么的即時配送能力,這種組合套餐,對高端用戶來說挺有吸引力的。
所以你看,阿里這一整合,其實是“三管齊下”打美團。
那美團怎么接招?
我的看法是“固本+拓邊”策略。固本,就是守住老本營。比如優化算法,提升騎手調度效率,降低成本。
拓邊,就是拓展新的戰場。比如:升級會員體系,打通騰訊視頻、QQ音樂這些權益,對標阿里的88VIP;或者推出“酒店管家”服務,提供專屬客服、延遲退房等體驗,增強用戶粘性。
還可以在APP里嵌入短視頻探店內容,讓用戶一邊刷視頻一邊種草、預訂、點評,形成閉環,對抗飛豬那邊的直播帶貨玩法。
那除了美團之外,京東和抖音怎么辦?
我覺得,京東可以抓住“次生紅利”。什么是次生紅利?就像你種了一棵樹,本來是為了乘涼,結果樹長大了,不僅乘了涼,還結了果子,能吃也能賣錢。
京東現在可以利用它的物流和品牌優勢,衍生出口碑和時效性這些紅利,來應對即時零售帶來的挑戰。
至于抖音,它得在“內容+算法”上下功夫。如何通過內容不斷創新,為團購、美食、酒店等業務分流,提高交易效率,是它接下來的關鍵命題。
所以我認為,阿里整合餓了么和飛豬之后,最先沖擊的就是美團,尤其是在外賣和酒旅這兩個戰場上。
04
寫到這兒,我突然在想一個問題:現在這場即時零售平臺之間的競爭,會不會最后都走向一個趨勢?大家都變成一站式超級App?
其實這個想法背后的邏輯挺清楚的:
用高頻帶動低頻,讓用戶在一個App里就能解決各種需求。流量可以反復用,生態之間也能互相支持。
這種模式的好處很明顯。比如用戶粘性更強了,體驗也更順暢;數據打通之后,推薦更準、效率更高。
還有一個是省成本。如果每個功能都做成獨立App,開發、運營、拉新都很貴。但如果是在一個大App里嵌套各種服務,底層技術能共用,流量池也能共享。
但話說回來,超級App也不是萬能的。
你看支付寶,已經整合了上百個功能,但我最常用的也就是那幾個。它的首頁C位甚至放的是短視頻,誰會真的在上面刷短視頻啊?
雖然我沒有具體的數據支撐,但從消費行為來看,這確實有點奇怪,感覺有點違和。
所以我覺得,不管是超級App也好,垂直生態也好,還是開放平臺也好,爭來爭去最后都會遇到一些現實難題。
比如:阿里這次整合餓了么和飛豬,表面看是增強了閉環能力,但背后肯定也會面臨跨品類管理的問題。
飛豬的酒旅服務和餓了么的配送業務,到底怎么融合?從用戶體驗的角度來說,怎么做到無縫銜接?這些都是很現實的挑戰。
也許未來的“超級App”,并不是某一個應用徹底壟斷所有功能,而是圍繞用戶為中心的一張智能服務網絡;換句話說,下一代入口可能不是某個App本身,而是一個AI助手。
你可以直接對它說:周末要家庭聚餐;然后系統就會自動幫你安排訂餐廳、叫車、買食材、送上門……你不需要切換App,也不需要自己一個個操作,一切都被打通了。
所以我的看法是,超級App確實是當前階段效率最高的解決方案,但它也面臨著“規模不經濟”的問題。
當它變得越來越龐大時,用戶體驗反而可能下降,管理難度上升,運營效率反而降低。也許未來競爭格局會出現三個層次的分化:
第一類,高頻剛需的服務,比如社交、支付、外賣這些,大概率還是由超級App主導;第二類是專業性強的服務,比如醫療、教育、法律咨詢這些,更適合垂直平臺來做。
至于第三類,是小眾、長尾的需求,比如定制商品、個性化服務等,就更適合交給開放生態來滿足。
所以你看,沒有哪種模式是永遠最優的。真正能贏的,是那些能不斷自我更新、持續進化的企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