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索馬里摩加迪沙機場,26架嶄新殲6戰機沐浴著東非烈日。多年后,停機坪旁,中國催債小組的襯衫已被40℃高溫浸透——這已是他們第七次飛越印度洋,卻仍被新上臺的官員晾在會議室:“前政府的債?我們概不認賬!”
時間倒回1977年。索馬里在歐加登戰爭中慘敗于埃塞俄比亞,一怒之下與軍火靠山蘇聯決裂。這個東非小國急需補充戰機,卻因外交孤立舉步維艱。
殲6——這款脫胎于蘇聯米格-19的中國戰機,成了救命稻草:操作體系與蘇式裝備無縫兼容,價格卻不足西方戰機三成。
1979年談判桌上,索馬里副總統阿里拋出誘人方案:3310萬美元訂單,首付1600萬,余款五年分期支付。彼時中國外匯儲備僅1.67億美元,這筆“巨款”如同久旱甘霖。中方欣然簽署合同,卻不知噩夢剛剛開始。
戰機交付后,索馬里立刻換上另一副面孔。1980年首催,索方哭訴“戰后重建缺錢”;1983年三訪,官員攤手“外匯管制嚴格”;1986年六赴,軍方竟反咬“戰機老化需賠款”。
更荒誕的是1988年,眼見殲6急需大修,索馬里才不情不愿掏出300萬美元維修費。當催要剩余1410萬欠款時,他們竟拍腦門想出“神方案”:開放領海讓中國捕魚28年抵債!金槍魚再值錢,算下來每年創匯僅百萬美元,還抵不上兩艘漁船的油費。
漁業抵債協議墨跡未干,索馬里已陷入內戰漩渦。1991年軍閥艾迪德推翻政府,新政權上臺第一件事就是撕毀協議,收回捕魚權。中國漁船剛駛入索馬里海域,就遭遇海盜火箭彈威脅,被迫緊急撤回。
那26架殲6的結局更顯悲涼:有的被軍閥拆零件賣錢,有的在沙漠中銹成廢鐵,機翼成了牧羊人的遮陽棚。而1410萬美元尾款,徹底淪為 “壞賬”。
這筆學費雖昂貴,卻催生了中國軍貿體系革命性蛻變。
一是風險防控升級:比如后來的阿根廷采購“梟龍”需預付30%,沙特買東風導彈以石油權益擔保;
二是技術保護加碼:外銷版戰機核心系統與自用版物理隔離,杜絕技術泄露;
三是客戶篩選優化:動蕩地區只做“短平快”交易,泰國買VT-4坦克全款到賬才發貨。
當珠海航展上中東土豪爭搶殲-10CE,當中國躋身全球第三大武器出口國,那26架殲6的銹跡早已化作行業豐碑——它提醒世界:大國善意需有鋒芒加持,商業契約必有利劍守護。
今日索馬里海岸,海盜劫船新聞仍不時閃現,而中國漁船的缺席恰似一道沉默的傷疤。黃沙掩埋的殲6殘骸與珠海航展的導彈長廊,構成歷史最犀利的對仗:賴賬的火焰燒掉了1410萬美元,卻煉就了中國軍貿的金色鎧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