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是中國人的臺灣!”2010年臺北某飯店會議廳里,92歲的許歷農拄著拐杖突然提高聲調。當時正發著高燒的他,額頭滲出細密汗珠,卻堅持站在論壇講臺前。這個畫面定格在兩岸交流史冊上,也揭開了一位跨越世紀的老人與臺海命運交織的傳奇人生。
生于安徽貴溪的許歷農,青年時期恰逢山河破碎。1939年考入黃埔軍校16期時,這個農家子弟不曾想到,自己會成為見證三度政權更迭的活化石。皖南事變中擔任營長的經歷,被他稱作“前半生最大的錯誤”:“那時候的槍口對準同胞,現在想來都痛心。”1949年隨軍撤臺時,他特意將妻女照片縫進軍裝內襯,卻不知再見面已是三十八載春秋。
在臺軍界步步升遷的歲月里,許歷農的辦公室始終掛著于右任手書“養天地正氣”。1983年與蔣經國合影時,這位陸軍二級上將內心卻暗潮涌動:“經國先生晚年常說'我是中國人',可李登輝那套把戲實在看不下去。”1993年退役前夜,他在日記本寫下:“退出國民黨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當時沒人想到,這個決定會讓他成為臺灣政壇的“反獨燈塔”。
有意思的是,許歷農的人生轉折總與發燒有關。1997年首次返鄉前夜,75歲的老人輾轉難眠,體溫計顯示38.5度。副官勸他改期,他卻執意登機:“再燒也要回去看看老屋還在不在。”當飛機掠過長江時,他貼著舷窗喃喃自語:“這條母親河,比夢里寬了三倍不止。”在南京中山陵前,他忽然蹲身抓了把泥土,這個動作讓隨行人員瞬間紅了眼眶。
“您后悔過嗎?”2012年與聶榮臻之女聶力會面時,對方的問題讓許歷農沉默良久。他掏出珍藏的黃埔畢業照,指著泛黃相紙上的青澀面孔:“要說后悔,就是沒早點看清歷史潮流。不過現在明白,什么時候都不算晚。”那次會面后,他推動成立了“兩岸黃埔同學聯誼會”,把昔日的戰場對手變成了和平使者。
吳小莉2016年的專訪,意外揭開了這位鐵血軍人最柔軟的傷疤。談及留在大陸的妻女,他摘下老花鏡擦拭鏡片:“她們被叫做'叛徒家屬',日子過得比黃連還苦。”當鏡頭掃過他顫抖的手指,觀眾才驚覺這位百歲老人竟把發妻照片隨身帶了67年。說到女兒臨終前喊“爸爸”的錄音,他終于沒能忍住眼淚:“我這輩子最對不住的就是她們娘倆。”
關于長壽秘訣,許歷農有套“三不理論”:不生氣、不挑食、不閑著。每天清晨五點半,新北市某公園總能看到他慢走的背影。有次撞見晨練民眾爭論統獨議題,他駐足插話:“吵什么吵?回老家祠堂看看族譜不就明白了?”這種“路見不平必發聲”的脾氣,讓他成了臺灣政壇最特殊的“在野監督員”。
2024年侯友宜的慶生宴上,106歲的壽星親自切蛋糕分給在場記者。當被問及最大心愿,他指著墻上《富春山居圖》復制品笑道:“這幅畫分藏兩岸六十多年都能合璧,我們中國人有什么做不到的?”宴會結束前,老人特意要了紙筆,顫巍巍寫下“天下為公”四字。墨跡未干的宣紙被爭相傳閱時,沒人注意到他望向西北方的眼神——那里是長江入海口的方向。
從青天白日徽到五星紅旗,從金門炮戰到兩岸直航,許歷農的世紀人生就像部活的編年史。如今他仍堅持每周口述回憶錄,說到動情處會突然拍桌:“那些數典忘祖的家伙,早晚被釘在恥辱柱上!”或許正是這股子較真勁,讓這位百歲將軍始終保持著超越年齡的銳氣。當年輕人問他如何堅持至今,答案總是一成不變:“因為我相信,回家的路再遠也值得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