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夏天從來不缺熱搜,但今年的焦點不是娛樂圈新CP,而是英皇集團的“跳崖式潰敗”。
6月30日,英皇股價集體跳水,一天之內蒸發15%,市值跌到只剩12億港元。這不止是港股的一個數據異常,更像是一個時代的退場預告。
畢竟這是曾讓謝霆鋒、容祖兒、Twins、陳奕迅名聲大噪的英皇,那個曾經撐起半個香港娛樂圈的巨無霸。
而這場崩塌的C位,是82歲高齡還要陪著容祖兒走紅毯的“老板”楊受成。
一個從二十歲賺下人生第一個100萬,手握歐米茄、勞力士代理權的超級富豪。
有人說:“出來混遲早要還。”英皇這筆166億港元的巨債,就是楊老板遲來的風暴。
但故事真正的好看之處,不在于賬本,而在于人情賬。尤其是那個被他寵上天、如今也許只能“白菜價”打包甩賣的女人容祖兒。
香港演藝圈的上位故事很多,但能拍成偶像劇的沒幾個,容祖兒算一個。
她曾兩次被唱片公司解約,因為長得不夠“偶像”。什么大餅臉、斗雞眼、嘴巴突出,全都成了她擋星途的“原罪”。
她的轉折點不是唱功進步,而是被英皇唱片“誤收”后遇上了慧眼識人的霍汶希,以及眼神比金子還毒的楊受成。
英皇高層原本不想捧她,楊受成卻一拍大腿:“她比王菲還漂亮!”
于是全公司資源傾斜,最豪華的宣傳海報掛在尖沙咀最黃金的地段,力捧首張專輯《Joey》。銷量13萬,一夜翻紅,演藝界有了新的“阿姐”。
更令人津津樂道的是楊受成對她的“保護欲”:
梁思浩因為在節目里嘲笑容祖兒,遭黑衣人暴打后被TVB封殺;曾志偉開玩笑沒拿捧場,被不明人士教訓到需要鄧光榮出面調解。
你可以說她是幸運,也可以說她是被楊受成“資本捧殺”的例子。但有趣的是當年靠捧她為英皇圈錢,如今危機四伏,她也成了別人眼中的“可收購資產”。
很難想象,英皇現在瀕臨破產的老板楊受成,20歲就賺到人生第一個100萬,那可是上世紀60年代。
靠一雙慧眼,他拿下勞力士、歐米茄的代理權,珠寶店賺得盆滿缽滿。隨后轉戰金融、地產、酒店,一路沖高,像打怪升級一樣建起英皇帝國。
1998年英皇娛樂成立,張國榮、陳百強主演的《喝彩》是他的第一筆投資。
之后又一口氣簽下王杰、謝霆鋒、Twins、陳奕迅、容祖兒等一眾大咖,英皇一躍成為香港娛樂行業的龍頭。
這個階段的楊受成不只是一個資本家,更是文化制造機。
不過在資本市場,風光不過是短暫的幻覺。隨著地產遇冷、金融震蕩,加上疫情沖擊,英皇這艘航母也開始進水了。
近年來,英皇娛樂已非主力軍,集團重押的是英皇珠寶。這是楊受成的老本行,也是他覺得能“翻盤”的賽道。
問題是珠寶不再是暴利生意了。在直播帶貨、低價消費興起的當下,你用拍電影的邏輯做奢侈品零售,十有八九是走不通的。
與此同時英皇國際還背負著高達166億港元的貸款,連利息都還不出。這筆貸款如果一旦拖欠,被資本集團收購股權,謝霆鋒、容祖兒、李克勤的經紀合同都可能一并“打包”轉讓。
誰能想到風頭無兩的明星,如今成了資產負債表上的一行條目。
你在臺上開演唱會,人家在后臺爭奪你合約收益權。資本的冷血,連熱搜都覺得辣眼睛。
今天的英皇,和十年前、二十年前的英皇,已不可同日而語。
曾經的輝煌靠的是“選人+捧人”的組合拳,楊受成是操盤者,容祖兒是劇本主角,謝霆鋒是男一號。
現在英皇國際靠賣物業勉強撐場面,娛樂板塊隨時可能被拆分重組,整個集團搖搖欲墜。金融圈的人私下調侃:“英皇這回是真要跪了,不是炒作。”
網友則更直接:“容祖兒要不要考慮開個唱跳培訓班?”“謝霆鋒能不能教我們做鍋?”
但也有人感嘆:“從容祖兒到英皇,是香港娛樂最后的體面。”
楊受成走到82歲,仍然緊緊抓著容祖兒的手在鏡頭前出現,畫面看著感人,細思卻帶點辛酸。
這是一個資本帝國試圖用舊情懷續命的掙扎。但商業世界向來沒有“義氣”這種選項。
不管是被寵壞的容祖兒,還是被卷入風暴的謝霆鋒,他們終究只是資產列表中的可變項。而曾經那個力挽狂瀾的楊老板,如今不過是在負債表里艱難求生的老男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