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悖論:越索取,越匱乏
小雅今年32歲,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每次和丈夫吵架,她都會哭著說同一句話:"你根本不愛我!"丈夫一開始會耐心解釋,后來漸漸沉默,最后連吵架都懶得吵了。當我采訪她時,她手里攥著皺巴巴的紙巾:"老師,我真的好缺愛,父母從小就不關心我,現在連老公也這樣..."
這讓我想起很多類似的學員。他們像永遠裝不滿的容器,不斷向外索取愛的證明:要伴侶時刻報備行蹤,要孩子無條件服從,要朋友隨叫隨到...可奇怪的是,得到的關注越多,內心的空洞反而越大。
破碎的容器:為什么我們接不住愛?
深入交流后,小雅回憶起一個片段:7歲那年,她考了滿分興沖沖跑回家,卻看見父母正在為弟弟的肺炎焦頭爛額。她默默把試卷塞回書包,從此學會"懂事"。這個細節暴露了問題的核心:不是世界沒有給予愛,而是她早已關閉了接收愛的通道。
我們每個人的心靈就像不同形狀的容器:
- 完整的高腳杯:能承接愛也能傳遞愛
- 有裂縫的碗:無論注入多少都會流失
- 倒扣的杯子:根本不允許愛進入
小雅的情況更特殊——她的"容器"里還卡著許多"異物":父母偏袒弟弟的委屈、必須懂事的不甘、對自我價值的懷疑...這些未處理的情緒就像堵住瓶口的碎石,讓再多的愛也無法流入。
當我們能識別到這些異物,并通過自我探索和學習,去穿越這些感受的時候,我們會發現80%的"缺愛感"其實與當下無關。我們也就不再去親密關系中抓取和索愛。持續的學習和成長一段時間后,當她又一次因丈夫沉默而焦慮時,她嘗試對自己說了三句咒語:
- "此刻的失落是過去的回聲"
- "我可以用成年的自己安撫童年的自己"
- "別人的反應不能定義我的價值"
而不是直接質問丈夫。神奇的是,當晚丈夫主動問她:"你今天好像不太一樣?"
愛的終極真相:自愛是起點也是終點
三個月后的小雅轉著茶杯說:"現在才明白,當年父母不是不愛我,是他們自己也活在匱乏中。"她的茶杯穩穩立在桌面——就像她終于找到的內在平衡。
這揭示了一個深刻悖論:當我們停止瘋狂索愛,愛反而自然流淌。因為健康的關系從來不是兩個半圓拼成完整,而是兩個完整的圓相互輝映。那些總覺得"沒人愛我"的人,往往最先需要學習的,是如何愛自己。
教育的鏡像法則:不會自愛的家長如何愛孩子?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在家庭教育中,家長的自愛能力決定了一切。觀察發現:
-總擔心孩子"不懂感恩"的家長,通常自己鮮少體驗感恩的喜悅;
- 強迫孩子"必須自信"的父母,往往在掩飾自己的自卑;
- 把全部人生押注在孩子身上的付出,本質上是自我價值的轉嫁;
就像裝滿的杯子才會自然溢出水,只有內心豐盈的家長,才能給孩子真正自由的愛。這種愛不需要道德綁架,不依賴成績交換,因為給予者本身已經足夠完整。
在自動自發的家庭教育課程中,有系統的方法幫助家長先修復自己的"愛的容器"。因為只有當我們自己能承接愛時,才能教會孩子如何愛自己、愛他人、愛這個世界。
正如一位學員的感悟:"上了系統課才明白,過去我是在用漏水的桶給孩子澆水,還怪花朵為什么不開。"現在,是時候修補你自己的容器了。當你的內心不再干涸,你會發現——愛,其實一直都在。
為持續賦能全國家庭,自動自發家庭教育走進多個省份開展公益講座,以“讓孩子自動自發成長”的思想理念影響更多家長,助力更多家庭收獲幸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