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剛剛宣布成功調停以色列與伊朗的短暫沖突,但隨即在社交媒體上喊話中國:“中國現在可以繼續從伊朗購買石油,但我希望他們也能從美國大量購買石油。若能實現,對我將是巨大的榮幸!” 這一突如其來的表態,讓外界再次見識到特朗普外交政策的“跳躍式思維”,那么,特朗普為何如此急切地希望中國購買美國石油?美國當前的能源產能能否支撐大規模對華出口?中國又是否會買賬?
特朗普想讓中國購買美國石油,自然是有他的盤算與考量:
首先,美國頁巖油產能過剩,急需穩定出口市場。美國在“頁巖油革命”后,已從能源進口國轉變為全球最大原油生產國之一。2025年,美國原油日產量預計達1355萬桶,創歷史新高。然而,國內煉油能力因環保政策收緊而下降,導致庫存積壓,WTI油價面臨跌破60美元/桶的風險。2024年,美國對華原油出口曾暴跌46%,從第二大供應國跌至第六位。特朗普此番喊話,正是試圖扭轉這一頹勢,緩解美國能源企業的庫存壓力。
其次. 特朗普欲借能源貿易平衡美中貿易逆差。特朗普長期抱怨美中貿易逆差,而石油出口是少數能快速增加美國對華順差的領域之一。美國石油協會(API)曾估算,每增加10萬桶/日對華石油出口,可創造12億美元貿易順差。在特朗普面臨國內關稅政策爭議的背景下,擴大能源出口既能討好石油巨頭,也能為搖擺州(如得克薩斯、北達科他)創造就業,鞏固選舉基本盤。
最后. 地緣博弈:特朗普想削弱中俄、中伊能源聯盟。近年來,中國大幅增加從俄羅斯、伊朗的石油進口,2024年俄油占中國進口總量的17%,伊朗石油也因美國制裁放松而重新進入中國市場。特朗普希望通過對華石油出口,減少中國對“地緣對手”的依賴,尤其是削弱俄羅斯在中俄能源合作中的話語權。此外,允許中國繼續購買伊朗石油,可能是特朗普的“交易籌碼”——換取中國在伊核問題上的配合,甚至在中東局勢中保持中立。
盡管特朗普的提議看似雙贏,但實際操作面臨重重阻礙。首先,美國就要面臨價格與運輸成本劣勢。美國原油(WTI)到岸價約72美元/桶,而俄羅斯烏拉爾原油僅65美元/桶,且可通過管道運輸,成本更低。此外,中國與俄羅斯、中東的石油貿易已形成穩定的人民幣結算體系,而美國石油交易仍以美元為主,缺乏金融靈活性。
其次. 中美貿易摩擦余波未平。
盡管2025年5月中美達成關稅暫緩協議,但美國仍保留10%的能源關稅。中國石化分析師指出,除非美國原油價格折讓8%以上,否則中國煉廠缺乏轉向動力。而這也注定了美國想要對華大量出口能源,不得不面臨高于市場價格的窘境,這也讓美國的能源出口毫無競爭優勢可言。此外,中美缺乏長期能源合作機制,政治互信不足,短期難有大規模采購協議。
最后. 美國將面臨中國能源多元化和去美元化戰略。中國早已實現石油進口多元化,2024年沙特(18%)、俄羅斯(17%)、伊拉克(12%)為主要供應國,美國僅占5%。同時,中國加速推進新能源轉型,電動汽車和LNG(液化天然氣)的普及使原油需求同比下降7.2%。更關鍵的是,中國正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沙特已接受20%的石油貿易以人民幣結算。若美國無法提供更靈活的支付方式,中國更傾向于維持現有供應鏈。
那么特朗普的目標能實現嗎?美國需做哪些讓步呢?
若特朗普真想促成中美石油貿易回暖,美國至少需做出以下調整: 降低關稅與放寬制裁:取消或削減對華能源產品關稅,并允許更多人民幣結算,否則中國無經濟動力轉向美油。
提供長期穩定供應協議:美國頁巖油企業需與中國簽訂長期合同,而非依賴短期現貨交易,否則難以與俄、沙特的長期供應競爭。
在地緣問題上讓步:若美國希望中國減少對伊朗、俄羅斯石油的依賴,需在科技制裁、臺海等問題上展現更多靈活性,而非單方面施壓。
因此,特朗普的“石油喊話”看似突發奇想,實則是美國能源霸權與地緣經濟博弈的縮影。然而,中國不會因政治壓力改變既定的能源安全戰略,尤其是在全球能源轉型加速的背景下,石油貿易的政治權重正在下降。
短期內,中美或可在小規模能源項目上合作,但大規模石油貿易回暖仍取決于美國能否真正放下“單邊制裁”思維,接受多極化能源市場的現實。否則,特朗普的“石油夢”恐怕只能停留在社交媒體上,難以落地成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