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edee
最近,河南的“財富新勢力”不容小覷。
泡泡瑪特盤踞全球潮玩頂流無人爭鋒,除了labubu,還有Skullpanda、Molly、Zsiga、Midoo、Crybaby、小野……每一個IP都有一大批忠心耿耿的擁躉;蜜雪冰城的門店則在今年初超過4.5萬家,超過星巴克全球第一;還有胖東來這個老明星更不用提,任何風吹草動就會喜提熱搜,無人可及。
這三大河南新貴已牢牢扣住中國年輕人的消費大動脈,讓大家心甘情愿地掏錢消費,無怨無悔。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除了這些日常消費,河南在今年還成為了新晉的“造車大省”。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2月汽車產量前十名的省份分別是:安徽、廣東、江蘇、山東、重慶、陜西、浙江、湖南、河南和北京。
這是河南首次進入全國汽車產量前十強,超過北京來到第九。其中新能源車產量10.19萬輛,占據省內產量的半壁江山。
河南的發跡早有預兆。撇開省份單看城市,2024年汽車產量前十位,鄭州憑借112萬輛赫然再列,排第九,超過柳州110萬,直逼北京114.5萬。
另外,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4月河南汽車產量為23.57萬輛,全國第十;漲幅達到489.25%,全國排第二。
除了泡泡瑪特、蜜雪冰城和胖東來,河南近兩年來的造車產業,尤其是新能源車產業,發展得那是相當“中”。
其實這幾十年來,河南一直就有自己獨樹一幟的造車強項:商用客車。甚至早在1990年代就有了“世界客車看中國,中國客車看河南”的美譽。
這個后面還會說。
撇開去年和今年前4個月的數據,甚至撇開乘用車這個大基數,河南造車產業一直都有一張專屬王牌——宇通客車。
數據顯示,2022和2023年宇通客車年累計銷量分別是3萬和3.65萬輛。去年達到了46918輛,增幅超28%。其中,6米以上大中型新能源客車賣出13759輛——去年整個細分市場的累計銷量是5.7萬輛。宇通客車一家就占了整個細分市場的24%,還是所在行業內唯一一家銷量破萬的車企。
(額外說一句,該細分市場第三名是比亞迪,累計銷售5400輛,市場占比9.25%。)
而整個宇通集團(包括宇通重工),去年的累計銷量超過6.5萬輛,同比增長43.8%。
除了制霸國內,宇通客車更是海外“最出圈”的新能源課代表,目前已覆蓋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
比如2022年底的卡塔爾世界杯,888輛新能源客車讓中東土豪們感受到了啥叫快樂看球,滿意到家——只要半小時,宇通就達成了兩個體育場,相隔30公里的接駁。
而“一帶一路”沿線的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這三個中亞國家,宇通客車是綜合占有率數量最高的客車品牌——深耕二十年,總銷量突破10000輛,新能源客車破1000輛。
甚至,宇通可以為海外客戶進行真·定制。
比如今年年初,宇通就為700輛出海土庫曼斯坦的客車進行了特別改裝——按照該國總統別爾德穆哈梅多夫的要求,在車身兩側安裝了兩塊全彩智能顯示屏,還能遠程聯網,編輯內容和字體顏色。更重要的是,他們還攻克了安裝結構,車輛振動,進水進塵,陽光暴曬,雨雪侵蝕等各種可靠性難題。
除了土庫曼斯坦,今年一季度,宇通客車還在歐洲、非洲、中東、中亞等其它國家地區實現了批量交付。其中,挪威和希臘的純電客車訂單還是復購單,可見這個河南品牌在歐洲高端客戶心中可是相當“中”的!
數據顯示,2023年宇通客車的出口量超過1萬輛,居細分市場榜首;去年達到14000輛,同比增長37.73%。
此外,宇通客車這三年二級市場的表現也是相當品學兼優——2022年5月到今年年初,股價累計漲幅達到600%,商用車領域堪稱獨樹一幟。放眼整個汽車整車板塊甚至A股大盤,都是大幅跑贏的優秀代表。
除了宇通集團,河南還有上汽鄭州、比亞迪鄭州、東風日產鄭州、開封奇瑞、福田商丘等17家汽車整車生產企業。
其中,宇通客車大本營的所在地鄭州,無疑是中原地區最“中”的造車高地。而這高地中的高地,首推鄭州經開區。
后者最重要的兩大車王,就是東風日產和上汽。
前者目前雖然疲軟,2017年還將經開區內年產20萬的乘用車廠資產賣給了上汽,但東風集團旗下的鄭州日產依舊堅挺,后者不僅是日產在中國的第一家整車合資企業,所生產的商用皮卡,產銷常年排名中國前十。比如2025年前四個月,皮卡累計銷量達到了12586輛,同比增長19.3%,行業排名靠前。
鄭州日產1990建成投產以來,就是東風和日產全球皮卡生產及出口基地,中國商用皮卡的標桿。工廠的流水線還是中國第一條混流線,不僅能造皮卡還能實現SUV、PV等多款車型共線生產,總裝車間還能做到承載和非承載底盤混流生產。
更重要的是,鄭州日產的產品不僅出口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還是日產和東風商用皮卡技術出海的重要支點——蘇丹、埃塞俄比亞、委內瑞拉等三個國家已經合作建立3個KD組裝工廠。
不過,目前鄭州經開區最重要的乘用車廠,必須是上汽乘用車鄭州基地。
2017年1月上汽乘用車成功落戶經開區,拿下原東風日產年產20萬的乘用車廠后,不到半年時間,上汽就將原廠房重新改造成年產30萬臺整車的一期工廠,實現首輛名爵ZS(參數丨圖片)下線,創下中國汽車市場跨區合作最快速度紀錄。
此后數年,上汽鄭州基地成為鄭州乃至整個河南省最重要的造車基地之一。包含有60萬輛整車(產品覆蓋新能源、混合動力及燃油車,車型覆蓋轎車、SUV和MPV等)、60萬輛發動機及30萬套動力電池項目等三大核心基地,還帶動經開區附近諸如零部件、物流、軟件、數據中心、資產管理等上下游產業鏈的升級改造。
2024年全年,上汽鄭州基地的出海量就輕松超過14萬輛。尤其是鄭州產的MG系列——數據顯示,去年出口歐洲的中國乘用車里,10輛車有7輛是MG品牌。而鄭州基地恰恰是全球最重要的MG生產基地。
截至今年5月,上汽河南基地的整車生產總量8年內已超200萬輛,產值超千億元。
是的,還差一個迪子。
不同于宇通、日產、上汽這些來得早,扎得深的老牌車廠,迪子沒有選擇鄭州經開區,而是在鄭州航空港區畫下一個圈。
2021年9月簽約、37天項目開工、17個月順利投產——比特斯拉上海工廠還快了4個月。
2023年11月,比亞迪第600萬輛新能源車,方程豹旗下首款車型豹5即就是在鄭州工廠下線;今年年初,第200萬輛王朝網宋家族新車也是在此下線。
2023年產量突破20萬輛,去年達到了54.5萬輛,不僅是比亞迪現有連片面積最大的整車基地,也是產能規劃最多的工廠,生產線自動化率高達98%,全自動焊接車間的機械臂焊接誤差低至0.2毫米,30秒就下線一支刀片電池的電芯,一分鐘不到就下線一臺新能源車。
此外,王傳福還親口承認,鄭州基地是比亞迪產業鏈最全的戰略性新能源車生產基地。
啥意思?
因為除了整車基地,鄭州航空港區還有主打刀片電池的弗迪電池基地。后者占地面積2786畝,目前正處于三期建設中,年產動力電池生產總規模為40GWh。換算一下,可以為差不多100萬輛新能源車提供電池動力。
此外,鄭州的弗迪電池基地還包含了儲能,某些地方與上海的特斯拉超級儲能工廠頗為類似。
除了“親迪系”工廠,鄭州航空港區還有超40家相關零部件企業:佛吉亞的汽車座椅、騰美內飾的皮革面料,未來黑科技的HUD,豫科動力的機電耦合系統,林泉集團的儀表總成……再加上今年2月底開工,主打電動車、儲能等相關產業的富士康新事業總部及研發中心。
如今的鄭州航空港區,已經能基本實現新能源汽車的三電、空調、飾件、座椅等零部件的本地化配套,甚至還有了“1小時供應圈”。
甚至連出海也是快人一步,直接走航空港內的鄭州國際陸港就行。
再加上經開區、中牟縣、高新區、管城區等多個已建或在建的新能源車零部件等相關產業園,鄭州的汽車生產線大到汽車發動機模塊,小到金屬沖壓件——從零部件進廠到新車下線一般只需要72小時。
其實河南造車并不是鄭州一城獨大,隔壁洛陽也不遑多讓,稱得上是中原地區首屈一指的新能源電池產業基地。
比如“頂流中的頂流,王者里的王者”寧德時代,就在2022年9月在洛陽伊濱經開區打造了全球十三大生產基地之一,中州時代新能源生產基地。
工廠主產麒麟電池系列,前兩期項目已投資140億元,總用地3400畝,規劃年產能120GWh新能源電池。去年,首棟電芯廠房在年底開始運行投產。預計二期順利的話,這個月就將正式投產——預計全部達產后,年產值超1000億元。
更重要的是,今年3月寧王再接再厲加碼中州時代,180億開始三四期項目的建設。目前年度計劃投資50億元,預計明年10月底能建成投用。
這一手筆讓洛陽的新能源產業如同大旱逢甘霖。僅今年一季度,年產能30GWh的一期項目累計產值就突破了50億元。
預計前兩期項目生產線完全投產后,將直接創造近2萬個就業崗位,再加上相關配套產業鏈項目落地,能再新增超2萬個就業崗位,帶動上下游配套產業年產值近2000億元!
當然還有寧王一直以來的“死對頭”中創新航。
雖然其總部已經搬到“丨州”,目前是江蘇最首屈一指的動力電池公司,但遙想2018年之前,還叫中航鋰電的它,是一家生于洛陽的央企子公司,一度深陷重大虧損人嫌狗厭。
幾年后,在丨州成功換頭重生的中創新航電池產量全球第五全國第三,僅次于寧德時代和比亞迪。目前它在洛陽老家建有一個生產基地,現有產能是10GWh——看起來不算大,卻是中創新航全國10大生產基地之一,主攻新能源商用車電池、儲能電池及特種電源。
對了,寧王和中創新航之所以落子洛陽,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名鼎鼎的洛鉬集團,即洛陽欒川鉬業集團。
早在2022年底,洛鉬集團已初步完成“鋰-鈷-鎳”的動力電池三元金屬布局。更在2023年初,與寧德時代聯合體取得了玻利維亞Uyuni和Oruro兩個巨型鹽湖的開發權,建設兩座鋰提取工廠,碳酸鋰年產能將達到5萬噸。
所以,洛鉬集團不僅是河南省百強企業,更是中國最大鉬業企業,以鉬鎢的采、選、冶、深加工為主,集科研、生產、貿易為一體,目前市值排名全球礦業前30位。而寧王是其第二大股東洛礦集團的實際控制人。
所以,洛陽在動力電池、儲能等領域的優勢,堪稱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除了鄭州和洛陽,河南還有開封、商丘、滎陽等多家造車基地,且多是中國首屈一指的商用車制造基地。
比如奇瑞商用車最重要的智能制造基地就在開封。目前產能30萬,自動化率100%,兩分鐘即造出一輛車,除了微型貨車、微型面包車、微型卡車等常見常用的商用車,奇瑞最重要的子品牌捷途也都出自該基地。
奇瑞開封還是品牌出海重中之重。
2021年,開封生產的1.6萬輛新車銷往了阿爾及利亞、緬甸等全球22個國家,創匯近10億。2022年則達到6萬臺左右,此后,開封出海的奇瑞車每年以幾何倍數遞增。尤其是今年,僅1-2月就有1.6萬輛開封產奇瑞車發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換算下來,平均每8分鐘就有一輛開封產奇瑞車出海。
商丘則是坐擁北汽福田智藍新能源汽車基地,標準產能8萬,2024年產值達到了45億元。
后者是品牌首個新能源專屬生產基地,覆蓋純電、氫燃料及混動三大技術路線,產品則主打M4新能源輕中卡和VAN類物流車。
少林寺所在地滎陽,則擁有“中巴王者”少林客車。
1983年,隨著電影《少林寺》風靡全國,少林客車的前身,滎陽汜水汽車改裝廠推出了SLG620型旅行客車和130型客貨兩用車,并將這兩款車命名為“少林”,不出意外一炮而紅。
此后,改裝廠順理成章地更名為少林汽車廠。2000年代,滎陽的中型客車產業就穩居全國第一,全國很多縣城公交,市縣和城鄉短途客車,都是少林客車。甚至諸如哈薩克斯坦等國路上跑的中巴,也都是少林出口去的。
2010年后少林客車一度沉寂——直到2021年,滎陽城投接下少林客車,開始發力新能源商用車。
2023年,少林汽車已經完成了設計研發、生產制造、信息化管理及節能減排等四大升級改造,成為省內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并開始收到不少隔壁省份甚至海外,尤其是一帶一路周邊國家的訂單。
去年三季度,不少新產品已經交付給河北、湖南、貴州等地,“中巴王”漸漸脫離困境,煥發生機。
所以說,“世界客車看中國,中國客車看河南”從來就不是一句順口溜,而是實話實說。
河南造車產業,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已經相當完善, 產業基礎也堪稱品學兼優——上游源頭有安陽鋼鐵、洛陽鉬業等龍頭企業供給基礎材料和零部件,中游有寧德時代、弗迪電池、中創新航、多氟多、飛龍汽車、遠東傳動等國家級重點或相關行業頭部做配套服務。
下游方面更是人杰地靈。
新能源商用車有宇通客車、 宇通重工、少林汽車、奇瑞商用車、鄭州日產等德高望重的老大哥,乘用車則有比亞迪、上汽乘用車、東風日產、奇瑞鄭州等“地大車博”的整車生產基地。
更重要的是,河南造車尤其是新能源車產業的優勢非常明顯。客車、皮卡等商用車和電池產業,屬于錯位競爭,田忌賽馬。
但這也意味著河南還存在著短板——無論客車還是皮卡,都是一個體量較小的細分市場。以鄭州為例,雖然去年一城的產量突破110萬輛,但真正的本土車企也就是10萬輛左右,100萬輛多由外省車企貢獻。
更關鍵的是,河南的汽車產業鏈相比廣東、安徽、武漢等造車重鎮還是有不小的差距。
依舊以鄭州為例,雖然它是河南的造車高地,但汽車零部件企業的數量和質量還需要不斷提高。上汽鄭州基地的負責人丁波在本月透露:目前上汽鄭州基地的本地化配套率是超過50%,未到60%。
而關于汽車零部件本地配套化率,鄭州的確在2024年提出了“力爭2025年實現汽車零部件企業突破500家,汽車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超過60%”的小目標。
此外,技術、人才、銷售渠道等方面也需要迎頭趕上。
不過依舊可以預見,河南的汽車產業尤其是新能源產業將越來越“中”。今年中國各省,各大汽車工業城市的產量之爭還會更加激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