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人民論壇網-學術前沿雜志
轉載請注明來源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城市的核心是人,市民是城市建設、城市發展的主體。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在這一重要理念指引下,一幅幅生動雋永的實踐圖景,勾勒出新時代宜業宜居的“人民之城”。
城市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載體。新征程上,城市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愈加凸顯。當前,我國城市發展已經進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時期,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為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并重,城市空間結構、生產方式、組織形態和運行機制發生深刻變革。部分超大城市存在功能過度集中、人口過度集聚、“大城市病”加劇等問題,面臨治理難題與復雜挑戰。
人民城市理念是對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的科學總結和創新,科學揭示了城市建設依靠誰、為了誰的根本問題,深刻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城市、怎樣建設城市的問題,既部署了“過河”的任務,又指導解決了“橋或船”的問題;其不僅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城市工作中的集中體現,更是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生動注腳。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應樹牢造福人民的政績觀,把“為人民”和“人民建”更好結合起來,把繪好“大寫意”和勾勒“工筆畫”更好結合起來,把順應多樣化需求和推進普惠化服務更好結合起來,走出一條符合城市發展規律的城市治理現代化新路,構筑屬于人民、服務人民、成就人民的美好城市,為全球城市建設貢獻中國方案、中國智慧。
城因人聚而興,人因城興而居。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如何加快構建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體,打造全過程人民民主最佳實踐地;如何推動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由規模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探索城市現代化治理的中國范式;如何實現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的民生目標,在人城相宜中展現城市建設的嶄新圖景?本期策劃聚焦“人民城市理念引領下的中國城市高質量發展”,敬請讀者垂注!
——《學術前沿》編者
面向2035年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的中國范式
摘 要: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是全球城市化進程中的共性難題,中國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實踐正在重構全球城市科學理論范式。以北京“接訴即辦”改革為代表的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模式,既豐富了福柯“治理術”的理論內涵,又實現了對奧斯特羅姆“制度分析與發展框架”的學理升華。新時代新征程,中國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要堅持以人民城市理念為指引,以解決城市病為切入點,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促進城市治理與城市發展相互賦能,把人民需要、人民訴求、人民滿意深度嵌入城市治理體系,推動中國特色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理論研究深化拓展,尤其是加快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的系統性建構,構建植根中國大地、引領發展潮流的中國城市學自主知識體系。
作 者:連玉明,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以空間治理創新助力中國城市高質量轉型發展
摘 要:中國城市的高質量發展之路,需要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的持續驅動,更離不開空間治理體系和秩序的重構,空間治理在其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然而,目前實踐中空間治理滯后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中國城市轉型發展。站在城市轉型發展的關鍵節點,應從空間規律與價值的重新識別、空間供給配置邏輯的調整、空間利用管控體系的動態優化、空間價值實現機制的高效搭建、空間政策設計的全面支撐等方面入手,進行空間治理邏輯的系統變革,從而以空間治理創新助力中國城市高質量轉型發展。
作 者:張京祥,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超大城市空間治理的理論基礎與路徑分析
摘 要: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戰略與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建設的深入推進,超大城市作為人口、資源與功能高度集聚的區域,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與可持續發展壓力、多方治理主體下的協同治理、社會公平與空間正義、存量空間優化與品質提升等方面,正面臨著日益復雜的挑戰。當前,我國超大城市空間治理具有戰略引領、多尺度協同、技術賦能、漸進式改革、社會協同與底線思維的特征。為實現中國超大城市可持續、高質量治理,在理論層面,應從理論創新、實踐升華和政策支持三個維度協同推進,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超大城市空間治理理論體系,推動形成具有解釋力的理論范式,增強中國在城市治理領域的話語權;在實踐層面,應不斷推進面向宜居、智慧、韌性綜合發展的治理創新,提升空間治理效能。
作 者:李志剛,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院長
智慧城市法治現代化建設的現實挑戰及應對策略
摘 要:法治是智慧城市現代化治理的基本方式和實現“人民城市為人民”的根本保障,推動智慧城市法治現代化建設對國家治理現代化具有深遠意義。當前,智慧城市面臨地方立法供給不足、條塊關系模式制約治理效能、技術之治存在失控風險,以及城市特殊群體面臨數字鴻溝等問題,應遵循智慧城市法治現代化建設的法治邏輯、技術邏輯、治理邏輯和價值邏輯,構建包容性的協同治理法治模式。我國需優化立法供給體系,提升地方立法能力和協同性,以多方協同提升治理效能,強化技術可追溯與還原機制,堅持以人為本,增強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此外,應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統籌國內與涉外法治,進一步提升智慧城市法治領域對外開放水平,推動構建包容開放的世界智慧城市治理格局。
作 者:袁達松,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
縣域城鎮化進程中的住房發展與民生福祉
摘 要:住房問題關乎民生福祉,是支撐經濟社會穩定和推動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系統性工程。當前,縣域居民住房自有率整體較高,住房質量亦呈現穩步提升趨勢,但仍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區域差異顯著等問題。隨著縣城日益成為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居民住房需求也正從“有居”邁向“優居”,對住房發展的質量與公平性提出更高要求。應基于“以人為本”理念,圍繞住房的權屬結構、空間分布與居民構成等核心維度,構建縣域尺度下住房發展與居民福祉之間關系的分析框架,系統探討城鎮化進程中住房發展對居民福祉的影響機制;以推動流動人口在縣域穩定安居與實現可持續生計、優化住房與公共服務設施的空間配置、促進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合與市民化進程等手段實現“住有優居”,從而為加快實現縣域范圍內流動人口市民化、提升居民整體福祉與推進城鎮化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和政策依據,也為全面推動新型城鎮化及城鄉融合發展提供科學的路徑參考。
作 者:徐瑩,湖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選自 | 《學術前沿》雜志2025年第11期
新媒體編輯 | 趙光菊
新媒體美編 | 宋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