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現代化的載體,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對于貫徹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積極應對我國城市發展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從大規模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階段意義重大。我國城市發展正在經歷從外延式向內涵式轉變,從高速度向高質量轉變,從見效快到可持續轉變的歷史拐點。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強調城市高質量發展必須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突出人民主體地位,這既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發展引擎,又彰顯出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的獨特優勢,更是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上的戰略擘畫。
人民城市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依靠人民和為了人民的價值追求。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旗幟鮮明地指出新時代城市建設必須堅持頂層設計與問計于民相融合,實現“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人民是城市發展的目的,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衡量人民城市建設水平的最終標尺,這與西方國家依靠資本推動城市發展的邏輯存在根本差異。“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城市是中國共產黨把握歷史主動,站穩人民立場,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和偉大創造力,推動黨的正確主張轉化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不斷增強黨的權威和作用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成熟化的過程。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是以人民城市建設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政治優勢,既體現了黨對新形勢下城市發展規律、演進趨勢和奮進方向的準確把握;又深刻昭示了人民城市建設不能獨善其身,不能止步于“一地一域”,而應當以更高站位在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中發揮好“戰略棋眼”作用。從“接訴即辦”“市民熱線”“人民建議征集”等聽民聲、匯民智、聚民心的治理革新,到“組團式”“一對一”“多對一”的幫扶實踐,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從東部輻射到全國,從平原延伸到高原,從城市擴展到鄉村,中國大地正在積蓄起邁向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磅礴力量。
人民城市深刻揭示了推進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的根基在基層、力量在人民。基層是最靠近人民的地方,也是人民城市建設的生動實踐場。“基層”既包括五級政府體系中的基礎層級,也包括黨的組織體系中分布在各個領域的基層組織,這些都是服務人民、團結人民、匯聚民心、凝聚共識的重要載體。中國共產黨堅強的組織體系是確保一手抓黨建、一手抓民生,推動中央政策傳達基層“不走樣”,并為基層服務人民提供強有力組織支撐的重要保障,回答了人民城市建設在中國為什么能、為什么行、為什么好的問題。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十分具體的。人民城市建設就是要協調好城市發展的多元目標,統籌好發展與安全、活力與秩序、效率與公平等之間的關系,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普遍性的,既是物質富裕,更是精神富足,人民城市建設要花大力氣解決發展不充分不均衡問題,秉持“一個也不能掉隊”的韌性和決心,堅持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要妥善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處理好城市更新與文脈賡續之間的關系,處理好城市發展速度與城市發展質量之間的關系。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長期性的,要將全過程人民民主深度融入現代城市治理全過程,創造性發揮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和群眾勤勞之手的協同作用,形成并鞏固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長效機制。
人民城市深刻揭示了推進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必須提升城市安全韌性水平。城市是人類生產生活的聚集地,城市規模越大,城市所面臨的各類風險隱患的復雜性、關聯性、外溢性、隱蔽性、疊加性和嚴峻性也越突出,點狀致災因子容易演化為系統性風險。隨著城市越長越高、越長越大,分工日益精細、結構日趨復雜,城市生命體有機體的承載能力經受極大考驗。要打造“觀、管、防、處”全過程、一體化的韌性城市建設體系,推動食品安全、高層建筑、生命線工程、自然災害、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治安風險等的早發現、早預警、早研判和集成化、協同化、閉環化處理模式,力爭做到態勢全面感知、趨勢智能預判、資源全面統籌、行動人機協同,筑牢城市安全底線。逐步增強“平戰轉換”的敏捷性,在“風平浪靜”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高質量協調發展,統籌生產生活生態,做到宜居宜業宜游;在“疾風驟雨”時筑牢生命至上的目標,以靈活的應對機制和干部隊伍的斗爭精神與責任擔當,補足突發事件應對體系在實戰中暴露出的短板和缺陷,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并在一次次風雨洗禮和風險考驗中打好制度“補丁”,筑牢韌性體系。
人民城市深刻揭示了推進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必須創造性運用新質生產力。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迭代和交織作用,為城市創新生態營造注入活力,也為城市盤活存量空間和激活產業功能提供新動能、帶來新契機。中國城市人口數量龐大,數據資源海量,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十分豐富,目前我國頂尖大模型與全球最頂尖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性能已十分接近,具備以新質生產力發展帶動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良好條件和施展空間。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是生產力三要素,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對勞動者的技術駕馭能力和人機共生能力提出思維、認知、技能等新要求,將激活勞動者知識創造、規律發現和技術發明的無限潛力,激發創新活力;開源大模型改變了勞動資料為少數科技巨頭掌握的技術生態,助力各類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高質量數據能夠通過“乘數效應”放大傳統生產要素作用,提升經濟運行、政府運作和城市運轉效率,持續塑造價值鏈、服務鏈和創新鏈。新質生產力讓智慧城市建設“成色”更足,讓城市網格化管理煥發新生,全生命周期治理體系日漸成熟。新質生產力推動城市治理活動從物理空間、社會空間向數字空間延伸和融合,不斷彌合跨層級、跨部門之間的城市治理縫隙,為實現精細化管理、提升高效能治理保駕護航。
人民城市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必須尊重歷史文脈、弘揚精神品格。城市的歷史文脈與精神品格承載著人民群眾的集體記憶及其對城市的獨特感情。城市不僅是人類的匯集地,更是人類文明的標志,城市精神為城市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歷史風貌承載著城市的厚重文化,是賡續城市文脈的重要載體。要處理好歷史遺產保護與發展、建筑風格繼承與創新、城市文化傳承與超越的關系,讓歷史文脈融入流動的城市生活之中,不斷豐富城市精神品格的時代內涵。“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人民城市應當不斷提升開放性和包容性,開放城市濱水區域公共空間,為人民群眾提供“水清岸綠”的舒適環境;加快建設保障性租金住房、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社區食堂、暖“新”驛站等公共配套服務設施,為人民群眾打造“近悅遠來”的溫馨人居環境;培育公共精神,加快構建城市治理共同體。要培育“尚法”精神,善于從法治實踐和城市治理的鮮活場景中總結經驗、完善規則,運用制度化的方式來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城市更有秩序,讓人民群眾更能感受到公平正義。懷揣“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人民城市必將成為浸潤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精神品格的富足之地,并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東方智慧。
(作者為中共上海市委黨校“人民城市與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創新團隊執行專家,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數智技術對超大城市運行安全風險防控的影響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原標題:《以人民城市推進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
欄目主編:王多 題圖來源:解放日報 海沙爾 攝 圖片編輯:邵競
來源:作者:葉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