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懂她媽媽為什么這么反對她結婚了。”
最近我每期都追更的綜藝就只有一檔,講母女關系《是女兒是媽媽2》。
一開始熱度最高的是黃圣依母女,但后來我看大家討論更多的反而是李嘉格和媽媽薄永霞的關系。
因為跟其他母女比起來,這兩位實在是太劍拔弩張了。
女兒在事業上升期去結婚生子成了媽媽心中的一根刺,兩人從此再也回不去往日的親密。
很多人不太能理解媽媽為什么對女兒結婚如此耿耿于懷,我之前也覺得媽媽介意這件事的程度過重了,但看了最新一期節目我明白了。
節目里有個環節叫“人生劇本”,站在第三人的角度來講每個人的人生故事。
聽了薄永霞的故事,我意識到了,母親對女兒的執念,往往藏在她自己的人生際遇之中。
很多人可能對李嘉格這個名字都沒什么印象,她是張碧晨那一季《中國好聲音》的16強,在節目第二年她就跟《中國有嘻哈》的制作人車澈談了戀愛,并很快就結婚生子,過兩年又要了二胎。
她的事業也因此停滯,去年她上《浪姐》,很多人提起她都說“這是車澈的老婆”,而不是歌手李嘉格。
說句老實話,我倒也不覺得李嘉格做出的選擇有多么可惜。
現在多少個《中國好聲音》的冠軍都不知道在哪兒呢,她堅持搞事業未必一定能出頭,碰上喜歡的人,先去結婚生子也不是什么壞事。
但薄永霞對女兒結婚的態度仿佛是最最嚴格的花粉,痛心疾首至極,母女關系也因此變得別扭。
不過在知道薄永霞的故事之后,我又完全能理解她對女兒的這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態。
她曾經是一個被剝奪了追夢權利的女孩。
薄永霞其實特別適合被拍成年代劇大女主。
年輕時有音樂夢,能歌善舞,還會拉手風琴,只從節目中片段都能看出她當年那種明媚照人的艷光。
但在準備報考專業學院的時候,父親撕碎了她的報名表,認為唱歌是“歪路”,讓她過幾年找個好人家嫁了,別想這些“沒用的”了。
薄永霞沒有反抗父親,找了份工作,過幾年又和青梅竹馬結婚了,生下了李嘉格。
放在上世紀80年代的背景下去看,沒有人能去指責她的妥協,一個女孩很難去為了虛無縹緲的“音樂夢想”違逆家庭,她只能自己咽下夢碎的痛苦。
但她身上那股子勁兒并沒有因此消散。
女兒出生后,家里經濟負擔變重,薄永霞毅然決然地去創業了,下海做起了服裝生意,從廣州進服裝回東北賣。
在那個年代,女人白手起家做生意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薄永霞提起來倒是非常輕描淡寫:“上貨也經歷過一些很不好的事情,但還是開心,這么一路干下來。”
她的生意做得風風火火,一干就是二十年。
節目中有一個細節,李嘉格的童年有很多的錄像記錄,90年代能在家里拍錄像的東北家庭,那經濟狀況肯定是不錯的。
成功的事業也成了她支持女兒追求音樂夢的底氣,李嘉格當初考音樂學院的時候,薄永霞賣了一套房子來支持。
當初她的家庭沒能給她的支持,她加倍地、毫無保留地給到了女兒。
在女兒出道后不久,丈夫偏癱了,女兒就成了她糟心生活里最大的指望。
結果女兒居然在事業上升期要奉子成婚,而且薄永霞跟親家第一次見面時,對方就直接放話“家里是我兒子做主,你女兒說了的不算”。
你說說,你要是薄永霞,你崩不崩潰?
節目中每個媽媽的故事其實都蠻觸動我的,看了她們走過的路之后,我都更能理解她們跟女兒相處之中的一些習慣了。
比如黃圣依的媽媽鄧傳理。
她年輕時因為時代原因求學中斷,恢復高考后她又考慮到家里得有一個人工作,把上大學的機會讓給了丈夫。
但她的求知之路并沒有止步于此,幾年后黃圣依出生,而鄧傳理一邊帶娃一邊自學,拿下了自考文憑,并順利進入報社工作。
后來她有機會出國交流,原本打算就在國外發展了,但又因為母親生病而回國照顧家庭。
在44歲那年,她還參加了上海電視大學專業考試,并且在3年后拿到了文憑。
她這輩子都對世界飽含好奇,一路都在不斷學習。
從她的角度來看她對黃圣依的高要求,是不是會好理解很多?
還有程瀟的媽媽梁愛群。
節目里她一直說自己是家庭主婦,直到這次我才知道,在成為家庭主婦之前的梁愛群是什么樣的。
她從師范學校畢業后拿到了“鐵飯碗”的工作,但她不甘于過一眼就能看到頭的生活,在父母的強烈反對下她還是辭掉了工作,來深圳打拼。
在那個時候她就已經在外企工作,而程瀟爸爸是她當時的同事。
后來兩人結婚生子,一起辭職創業。她一邊帶娃一邊搞事業,用背帶把女兒背在身上去送貨、收款。
或許程瀟年少時能果斷地出國追夢,也是從媽媽曾經的果決里汲取了能量的。
陳夢的媽媽逄敏的故事沒有其他媽媽那么跌宕起伏。
最開始她接觸乒乓球是因為打球有補助,靠著自己的天賦和努力,她打進了部隊,成績還不錯。
她打乒乓球是為了減輕家里的負擔,離開乒乓球也是為了減輕家庭的負擔,后來她離開乒乓球進入了鐵路單位,認識了陳夢爸爸,結婚生子。
在陳夢5歲那年,她帶著女兒來到了自己的啟蒙教練面前,開啟了陳夢的乒乓球之路。
陳夢總覺得媽媽忙著照顧家庭,少了一點自我,但逄敏的原話是:“我現在也值了。”
她清醒地為家庭付出并樂在其中,那只要她認為值得,就是值得的。
李靜在節目中說了一句話很戳中我:“我們老覺得自己特別酷,但實際上我們的媽媽,在她們那個年代,就已經是特別酷的人了。”
這大概也是女兒回望母親人生的意義吧,互相理解往往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我時常覺得,中國母女之間比起缺愛,其實更多時候是缺理解。
畢竟我們的社會在最近的40年里走了別人100年的發展,母女理念和經驗的實際代際差異可能都會比很多別的國家大一些。
再加上很多家庭里父親的缺位,又導致本來是天然女性同盟的母女,會反復陷入各種矛盾。
就讓很多原本應該是互相滋養的母女關系,走向了互相消耗。之前看網上有一個人提煉了8個字,特別精準——“恨不起來,愛得疲憊”。
或許有時候退后一步,去看看母親在成為母親之前的生活,是解法之一吧。
因為這是一個機會,讓我們不只是作為女兒,更是作為女性去理解、共情母親。
(圖片來自網絡,《是女兒是媽媽2》截圖來自芒果TV)
本文作者:海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