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參考消息
編譯:韓超
科學家破解音樂影響大腦機制
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6月8日報道,心跳、呼吸、眨眼;節奏是人類身體固有的。專家們認為,我們是一種能夠與音樂同步的物種。同樣,這種基于旋律和速度的藝術表達形式不僅是一種愉悅的聽覺刺激,而且對最重要器官之一的大腦有著深遠的影響。
最近發表在德國《先進科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揭示,面對外部且持續的聲音(例如一首歌曲)時,復雜的神經元網絡是如何運作的。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咨詢的神經學家和音樂治療師一致認為,大腦不僅感知音樂,而且會作為對音樂的響應而進行重組。
圖片來源:pixabay
丹麥奧爾胡斯大學和英國牛津大學的科學家們使用掃描儀對大腦活動在聽到重復聲音序列時如何變化進行了觀察。該研究有29名成年人參與,他們聆聽了以恒定節奏發出的簡短音調。
科學家們發現,當有聲音時,不僅大腦的不同區域會被激活,而且區域之間的連接方式也會重組。這些區域構成了一個復雜的腦網絡系統,支配著整個機體。
布宜諾斯艾利斯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神經內科醫生亞歷杭德羅·吉列爾莫·安德松在接受本網站采訪時解釋說:“盡管每個區域都有特定的功能,但它們協同工作以執行復雜任務,如注意力、記憶、語言或音樂感知。它們的組織并非靜態的,而是可以根據個體的刺激、學習或情緒狀態進行重新配置。”
這種可塑性在實驗中被觀察到。某些網絡被更強有力地激活,并顯示出與聲音節奏同步的運行模式。其他網絡,例如與靜息狀態下大腦活動相關的網絡,則改變了它們的分布,并在聆聽期間開始在大腦的其他區域被激活。有些網絡沒有變化,這表明并非所有大腦系統都會受到同類刺激的影響。
神經學家圣地亞哥·蒂齊奧告訴本網站說:“他們發現,大腦處理聲音時并非像一個被動的接收器那樣。并不是我們聽到聲音,大腦將這些信號發送到聽覺皮層,在那里信號被意識到,事情就結束了。實際上,當感知到聽覺、節奏或聲音刺激時,神經網絡會實時重組。這意味著大腦會根據所聽到的內容進行自我重新配置。”
當我們聽音樂時,也會發生這種類型的重組。旋律、和弦和速度能夠塑造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因此,音樂不僅僅是令人愉悅的聲音,它還能與大腦的運作機制建立起深刻的聯系。
蒂齊奧表示:“某些節奏可能對不同的功能產生影響,如情緒、注意力,甚至還有用于帕金森病或癡呆等疾病的此類療法。”
專家指出:“聲音刺激根據背景、個體獨特性和自身情緒狀態,會在人身上引發不同的情緒或行為。”
這一說法得到了從事臨床和外科心理預防的音樂治療師努麗婭·謝拉的支持。她評論說,聲音“與情緒、記憶和大腦的獎勵系統有關。對一個病人來說是放松的節奏,對另一個來說可能完全是干擾性的。節奏源于說話的方式、呼吸的方式以及個人所聽的音樂。沒有一種通用的音樂能幫助全世界所有人放松”。
所有這些變化都是通過一種名為FREQ-NESS的新工具檢測到的,該工具通過分析神經元電活動產生的磁場,能夠更精確地觀察不同的大腦回路如何根據刺激的節奏被激活。
音樂治療師瑪麗亞·費爾南達·羅德里格斯指出:“音樂作為刺激認知功能的工具很重要。”這是因為聽音樂是一項主動而非被動的任務。正如研究結果所證明的那樣,它會產生半球激活,刺激神經可塑性和腦網絡的重組。
安德松認為,這可能在神經康復領域、認知干預設計以及使用定向節奏來刺激精確回路方面有應用前景。他指出:“根據聲頻特異性激活腦網絡表明,大腦擁有處理聲音不同方面的專門機制。”
他補充道:“它可用于評估神經功能障礙(如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病、癲癇或自閉癥)中大腦功能的完整性,已知這些疾病中的網絡是紊亂的。此外,它可以幫助設計基于音樂的神經康復策略,優化刺激特定回路的節奏和頻率。它甚至可以作為補充診斷工具應用,揭示傳統結構研究(如磁共振成像)無法檢測到的大腦連接模式。”
從實踐角度來看,謝拉認為此類研究為加強學科間對話提供了具體工具。她說:“它幫助我們音樂治療師更多地與醫學界溝通,讓醫生了解我們工作的依據。”
友情鏈接
中國科協之聲
中國科協官方公眾平臺。傳播科協聲音,凝聚價值共識,弘揚創新文化,展示科協形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