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認為,自己的“美國優先”政策可以將制造業回流到美國,但這個想法就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
全球化距今已經幾十年過去了,要說誰從這場全球化浪潮中受益最大,那除了我們就是美國了;但要說誰從這場全球化中受損最大,那有且只有美國。
全球化,給美國帶來了物美價廉的商品,讓美國消費者的物價幾十年如一日般穩定,但背后也有其代價,那就是大量的工業開始遷移出美國,由此誕生了美國“失落的一代”。
從數據來看,自全球化開始以后,美國一共損失了數百萬個就業崗位,大量的中年人失去了藍領工作,難以融入到別的就業行業,今天美國副總統萬斯曾經寫的《鄉下人的悲歌》,背后描繪的正是這樣一個時代故事。
自特朗普2016年第一次上任以來,就一直秉承著“美國優先”,并試圖將制造業帶回美國,到今天已經是特朗普第二個任期,他將制造業帶回美國了嗎?
在美國肯塔基州路易維爾郊區的一個角落,有一座家族企業keen鞋業公司新工廠即將在這里開工。
這座工廠在特朗普將制造業帶回美國的背景下新建起來,但背后的現實,卻要復雜得多。
這座新工廠僅僅只有24名員工,且高度依賴自動化設備,精密機器人可以在這里融合鞋底和修剪材料,這也反映出當前全球制造業的重大轉型。
制造業今天早已經不是過去那樣,以勞動密集特征稱為經濟繁榮的引擎,而是一個資本密集,高科技主導的行業。
這背后還意味著另一個事實:美國的人工成本太高。
和亞洲的制造業工廠相比,美國的人工支出大約是亞洲工廠的10到12倍,且如此高的人工成本,還不意味著美國工人更勤勞,效率更高。
制鞋產業和許多其他行業一樣,仍然高度依賴全球供應鏈,其中絕大多數鞋子都在亞洲依賴人工生產,每年都有數十億雙鞋進口到美國。
要想在美國本土制造鞋子,就必須要把成本省下來。唯一的選擇,就是依賴自動化。keen為此大量投入自動化技術,讓肯塔基新工廠僅需一小部分員工即可運作。
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效率的方式,但也只有這種方式,才能夠在美國制造鞋具。
而特朗普最初的愿景是什么呢?
當然不是單純將制造業帶回美國,背后仍然還是為了重振美國的藍領就業群體,以幫助他們更好的就業,恢復美國巔峰的工業水平。
但現實是,美國的人工成本極高,要想在美國布局新工廠,引入更多自動化設備,是唯一的選擇。
美國的品牌很多,但真正能夠在美國制造生產的,其實很少。
早在十年前,耐克、阿迪、安德瑪等品牌,都曾嘗試在美國發展新型制造技術,在美國生產,但最終都沒有成功。
即便是keen,目前也僅僅只有9%的鞋類是在美國組裝,而要想以新方式來大規模生產鞋子,即復雜成本也高的驚人。
特朗普重振美國制造業的愿望是美好的,但在現實面前,注定是殘酷的。
美國制造業的故事,是從驚人崛起再到逐步衰退的過程。二戰后,美國工廠開始大量生產鞋子、汽車和家電,創造了數以百萬計的工作機會,也構建了美國一代中產群體。
但隨著20世紀末全球化加速,美國許多產業也開始到海外尋找機會,更便宜的人力成本,成了美國制造業外移的首要原因。
這一轉變也導致美國核心工業地區空洞化,并引發了至今仍然在發酵的經濟緊張,而特朗普本質上也是靠著這一點才成為總統。
以鞋子為例,這需要大量的人力才能夠快速制成一雙鞋子,而美國的人工成本如此之高,顯然無法滿足這一點。
目前美國約有99%的鞋子都是進口產品,主要來自我國、越南和印尼。
而美國本土的制鞋供應鏈幾乎不存在,僅僅只有1%的鞋子是在美國國內制造。
特朗普要想讓制造業回到美國,除非是讓美國人收入大幅下滑,只有這樣,在美國生產,才具備競爭力和性價比。
否則,同樣的一雙鞋子,在人工成本十倍的差異下,美國生產根本不會有市場。
為了促進美國制造業回流,特朗普對外國商品加征高額關稅,這看起來的確有一定的效果,但還是那個因素,在高人工成本下,即便是高關稅,也很難抵消。
受到關稅影響,美國本地制造業最近幾年的確受到了更多的關注,但如果僅僅只靠關稅,也很難促成大規模的制造業回流。
所謂的美國優先,看起來是優先保障美國的利益和就業機會,但在現實面前,一個人均GDP八萬美元的經濟體,要想把制造業帶回來,這難度不亞于上火星。
認清現實,鞏固自己的既有優勢,也許才是美國唯一的選擇。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