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時鐘統治的現代社會,陳帆的《中國十二時辰》如同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儀式,將古老的時間刻度重新鐫刻在當代中國的肌理之上。這部攝影作品集以十二時辰為經,以地理空間為緯,在方寸影像間構建起縱貫古今的時空坐標。當快門按下的瞬間,不僅定格了晨昏交替的光影魔術,更捕捉到文明傳承的深層密碼。
作者將一天劃分為十二時辰的傳統計時法,實則是對中華文明時間哲學的當代詮釋。子時的星空與寅時的雞鳴,不再是簡單的時間標記,而是農耕文明留下的集體記憶。在浙江安吉的竹林深處,攝影師用長曝光技術將子夜的月光編織成流動的銀紗,這種處理手法讓時間具象化為可觸摸的物質形態。
作品中的時間呈現出多重維度的對話。在陜西韓城的日中時刻,攝影師巧妙地將現代建筑的玻璃幕墻與古城墻的陰影并置,玻璃中折射的藍天白云與石墻上斑駁的日影形成微妙的時間蒙太奇。這種古今交融的視覺語言,暗示著時間并非線性流逝,而是不同時代文明的疊加態。
書中特別設置的“時辰重疊”章節,通過同一地點在不同時辰的對比影像,揭示出時間流動的非線性特征。敦煌莫高窟在酉時的暮色與卯時的晨曦中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氣質,這種對比不僅展現了自然光線的魔法,更隱喻著文化遺產在不同時代語境下的嬗變。
作者以十二時辰為線索,實則展開了一場跨越東西的地理人類學考察。從東海之濱的漁火到帕米爾高原的星軌,從江南水鄉的晨霧到黃土高原的暮色,每一幅影像都是特定地理環境的視覺注腳。在川西高原的食時場景中,煨桑的青煙與晨光中的轉經筒構成神圣空間的視覺符號。
作品中的空間敘事暗含著文化地理學的深層邏輯。在福建土樓的日昳時刻,攝影師采用環形構圖,將土樓的圓形結構與太陽的位置形成視覺呼應,這種構圖策略不僅強化了建筑的幾何美感,更隱喻著宗族社會的空間秩序。在云南元陽梯田的未時影像中,光影在梯田水面形成的幾何圖案,實則是哈尼族“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構生態觀的視覺轉譯。
書中特別收錄的“邊界地帶”系列,通過拍攝處于地理過渡帶的場景,探討空間身份的流動性。在甘肅酒泉的戌時,攝影師捕捉到戈壁與綠洲的交界線,這種模糊的地理邊界恰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具象化呈現。
作者創造性地將攝影語言與中國傳統美學精神相結合。在皖南古村的黃昏時刻,攝影師運用水墨畫般的留白技法,將白墻黛瓦隱入氤氳水汽之中,這種處理手法既保留了傳統山水畫的意境,又賦予其現代攝影的視覺張力。在西藏納木錯的亥時場景中,長曝光技術將銀河與湖面的倒影編織成璀璨的光網,實現了“天人合一”哲學的視覺轉譯。
作品中的色彩運用暗含著文化象征系統。在貴州苗寨的辰時影像中,藍染服飾的靛藍色與晨霧的灰白色形成冷色調的和諧共鳴,這種色彩選擇不僅還原了當地的生活實貌,更隱喻著苗族文化的深沉底蘊。在新疆喀什的申時場景中,土黃色的古城墻與蔚藍色的天空形成強烈對比,這種色彩沖突恰是伊斯蘭文化與中原文化碰撞的視覺隱喻。
書中特別設置的“光痕”章節,通過抽象化的光影處理,探索攝影的本體語言。在四川九寨溝的巳時,攝影師捕捉到水面折射的光斑在森林中形成的光痕,這種抽象影像既具有繪畫般的形式美感,又保留了攝影特有的紀實屬性。
在這個被數字影像充斥的時代,《中國十二時辰》的價值不僅在于其藝術成就,更在于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重新理解時空關系的文化視角。當攝影師用鏡頭將時間凝固成永恒的瞬間,實則是在提醒我們:在技術理性統治的現代社會,那些被遺忘的傳統時空觀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這部作品最終超越了攝影的范疇,成為一部用光影書寫的中華文明啟示錄。
作者:袁枚(作者系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轉載請注明來源《民族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