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才開始接觸攝影時,對攝影器材的購入欲罷不能的這一點是沒有什么感覺的,甚至有點嗤之以鼻,這是因為對攝影不了解造成的。很多人最開始只是買了一個入門相機,打算用來拍拍日常、記錄生活而已。結果隨著拍攝的深入,鏡頭、防潮箱、各種燈光設備、濾鏡和腳架這些攝影器材越來越多,特別是鏡頭。以至于每次在購入新鏡頭時,都在告訴自己這是最后一次買鏡頭。可現實是,每一次付款,都是下一次沖動的開始。其實這不是一個人的問題,而是攝影圈普遍的“鏡頭焦慮癥”。這篇文章不是勸大家不要買鏡頭,而是想讓玩攝影的你認真想一想:為熱愛花的錢,真的花得值嗎?
之所以鏡頭花費頗多,是因為鏡頭種類繁多,不同焦段及光圈的鏡頭展現的效果也不一樣。像35mm拍紀實,85mm拍人像,135mm拍舞臺,100mm拍花草,16mm拍星空等。看起來,每個焦段針對不同的拍攝題材,但很多人在拍攝中并沒有認真的去考慮怎么拍好這些題材,而只沉迷于“參數對比”“器材測評”,把攝影逐漸變成了一種“裝備愛好”。拍照的時間越來越少,討論器材的時間越來越多。從光圈、銳度、MTF曲線,到焦外成像、邊緣畸變,很多人已經熟背各種鏡頭的優缺點,但問起自己上一次真正拍照是什么時候,卻答不上來。選擇合適的鏡頭本身沒有錯,但如果興趣的重心偏離了拍攝,而變成了“買得更多”,那攝影就可能已經走偏了方向。
很多人對鏡頭的投入,不只是金錢,還有時間和精力。只記得買鏡頭花了多少錢,卻沒有注意為買這支鏡頭,前期所做的各種攻略所花費的時間與精力。這些其實都要算作“成本”的。當花了大精力買入的鏡頭,用了一段時間,發現鏡頭的一些缺點后,由于前期對這支鏡頭所做的各種攻略,為了不讓這些時間與精力白費,不愿意承認這支鏡頭可能根本不適合自己——于是,就會試圖找理由再買一個:“這支85mm太長了,還是買個50mm吧”;“這顆定焦拍全家福太不方便,要不來支變焦?”就這樣,錢花了不少,拍出來的照片卻始終沒有進步。我們要明白——拍不出照片的鏡頭,就是沉沒成本最重的那一種。
了解了這些,那如何控制“換鏡頭上癮”的沖動呢?那就是我們始終要記住,鏡頭不是不能買,但要買得對”,這比“買得多”更重要。首先要有一個長遠的拍攝計劃,而不是器材的購買計劃。不要本末倒置,很多人把所有預算都砸在鏡頭和相機上,卻不舍得買一本攝影書、報一個靠譜的拍攝課程。而真正能提升自己攝影水平的,恰恰是這些內容層面的“支出”。因此與其不停買鏡頭,還不如把一部分錢花在“拍得更好”上,而不是“看起來更貴”上。
其次規定每支鏡頭的使用時間,比如限定自己每個月只用一支鏡頭拍攝。剛開始可能會很不習慣,但堅持下去,就會真正了解這支鏡頭的特點,從而真正發揮出這支鏡頭的性能。當碰到那些總覺得“這焦段拍不到”的場景,就會發現其實可以通過走動、換角度來解決鏡頭的不足。久而久之就會深刻理解鏡頭不只是器材,它更是一種拍攝方式。
綜上所述,攝影說到底,它是拍攝者的想法,這個想法需要通過相機來實現。始終要記住,相機只是一個工具,最重要的還是拍攝者自己的想法,攝影器材的優劣不是判斷一張照片好壞的唯一標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