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68歲的王女士因一道家常涼菜,被緊急送入急診監護室(EICU),情況十分危急。
6月2日清晨,王女士用泡發了一整夜的銀耳制作了一道涼拌菜。當日中午,她便感到腹部疼痛難忍,隨后上吐下瀉,次數多達十余次。到了第二天上午,王女士全身酸痛,連起身、行走都極為困難,家人見狀趕忙將她送往醫院。
醫生檢查后發現,王女士的肝功能指標遠超正常值數十倍。盡管醫護人員迅速展開護肝、糾酸、補液等一系列治療,可她的病情仍持續惡化,陷入昏迷并出現肝衰竭癥狀。
當醫生了解到王女士食用的銀耳是前一天泡發剩下的,便懷疑是“米酵菌酸”中毒。于是,立即為她進行血漿置換,并針對臟器功能展開支持治療。“米酵菌酸中毒目前沒有特效解毒藥,只能借助血液透析來稀釋體內毒素,同時進行對癥支持治療。一旦毒素攝入量過多,患者往往兇多吉少。”
好在經過近一周的全力搶救,王女士終于轉危為安,成功脫險。
米酵菌酸:1毫克致命,警惕生活中的接觸場景
米酵菌酸是一種劇毒毒素,僅1毫克就可能致命,生活中多個場景都可能讓我們接觸到它,必須高度警惕。
米酵菌酸無色無味,耐熱性極強,100℃煮沸和高壓蒸煮(120℃)都無法破壞其毒性。它主要由唐菖蒲伯克霍爾德氏菌在繁殖過程中產生,這種細菌在自然環境中分布廣泛,最適生長溫度36 - 37℃,最適產毒溫度26 - 28℃。在高溫潮濕的夏、秋季,食品極易因天氣炎熱、貯存不當而變質,從而產生米酵菌酸。
谷類發酵制品是常見的風險源,如發酵玉米面、糍粑、粿條、米粉、涼皮等。這些食品在制作過程中,若環境不衛生、原料變質或存儲不當,如泡發過久、存儲環境潮濕,就容易被污染。變質食用菌也是米酵菌酸的“藏身之處”,像過久泡發的銀耳、黑木耳等。
泡發后的銀耳、木耳若沒有及時食用,長時間放置在高溫潮濕環境中,細菌會嚴重滋生,進而產生米酵菌酸毒素。
此外,薯類制品如馬鈴薯粉條、甘薯面、山芋淀粉等,若制作過程中被污染,也可能含有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中毒,會有什么癥狀?
米酵菌酸中毒發病急、病情發展快,潛伏期一般為30分鐘至12小時,少數為1 - 2天。中毒后,患者會出現惡心、嘔吐、腹瀉、腹痛等癥狀,嚴重者會出現黃疸、肝脾腫大、皮下出血、嘔血、血尿、少尿、意識不清、煩躁不安、驚厥、抽搐、休克等,甚至死亡,病死率高達40% - 100%。
為避免米酵菌酸中毒,我們要從正規渠道購買并妥善保存食物,凡超過保質期均應舍棄。食用木耳、銀耳等菌類前應檢查其感官性狀,泡發時間不宜過長、不宜隔夜,泡發后應及時加工食用。家庭自制谷類發酵食品,應避免使用霉變原料,制作及貯藏過程中需注意保持衛生與通風防潮。
廚房里的這些“索命殺手”,也要注意!
廚房看似是烹飪美食的溫馨之地,實則暗藏諸多“索命殺手”,嚴重威脅著我們的健康。
首先是霉菌,它堪稱廚房里的“隱形殺手”。發霉的菜板、筷子等,容易滋生黃曲霉素,這是一種極強的致癌物,1mg即可致癌,20mg就可能致人死亡。像發霉的花生、玉米、豆類等食物,也千萬不能食用,即便切除霉斑,毒素仍可能殘留。
其次是油煙,煎、炒、烹、炸等烹飪方式會產生大量油煙,其中含有苯并芘、雜環胺類化合物等致癌物,以及脂肪氧化物、丙烯醛等有害物質。長期暴露在高濃度油煙下,不僅會增加患癌風險,還可能引發心腦血管疾病和呼吸道問題。
再者,廚房的用火用電安全也不容忽視。油鍋起火時,若用水澆,會瞬間引發更大火情,正確的做法是立即關火,用鍋蓋蓋住或用濕抹布覆蓋滅火。
同時,要避免同時使用多個大功率電器,以防電路過載引發火災。
此外,冷凍食品直接下油鍋,會導致食品外層的冰迅速轉變為水蒸氣,引發油溢出和爆炸。
為了守護健康,我們要定期清理廚房,保持環境干燥整潔;及時更換發霉的物品;安裝強力的抽油煙機,并定期清洗;規范使用電器和燃氣,掌握正確的滅火方法。只有這樣,才能讓廚房真正成為安全又溫馨的烹飪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