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湖南祁陽縣一家6口吃了毒蘑菇住院治療,4人進了ICU,其中1人病危。他們家住在山腳下,每年都會去山上撿野蘑菇吃,這次不小心吃到了毒蘑菇。
湖南祁陽縣一家6口因吃毒蘑菇住院治療丨微博@新京報
實際上,夏季是食物中毒高發(fā)季——好吃野味,高溫加速細菌繁殖,貪涼吃生食……稍不注意就“病從口入”。
今天我們整理了6類最易被忽視的“中毒食物”,同時附上“保命指南”,看完趕緊轉發(fā)給家人!
毒蘑菇中毒最常見,基本發(fā)生在家里
在我國,食源性疾病事件排在第一位的是采食毒蘑菇中毒。
2023年我國共上報食源性疾病暴發(fā)事件6960起,發(fā)病人數(shù)30237人,死亡人數(shù)90人,這些事件主要發(fā)生在6~9月。發(fā)生中毒的案例中,毒蘑菇中毒事件最多,占事件總數(shù)的44.35%,而且89.93%的中毒案例都發(fā)生在自己家里,主要原因就是誤采誤食毒蘑菇導致中毒。
毒蘑菇又稱毒蕈、毒菌等,是指食用后能造成人毒性反應的大型真菌的子實體,其中大部分屬于擔子菌,少數(shù)屬于子囊菌。世界范圍內已報道的毒蘑菇約有1000種,我國目前已報道480種。
保命指南:毒蘑菇肉眼是比較難辨的,民間一些辨別方法并不一定靠譜,而且毒蘑菇中毒癥狀是特別兇險的,死亡率比較高,所以預防毒蘑菇中毒最好的辦法就是不采不食野生蘑菇。
四季豆中毒,夏季是高發(fā)期之一
四季豆是夏季餐桌上常見的一種食物,清炒四季豆、干煸四季豆、燜豆角等,都深受大家的喜歡。不過,四季豆雖然好吃,但若烹調不當也很容易導致食物中毒。
生的或未煮熟的四季豆中含有皂苷、植物血凝素,這是兩種常見的天然毒素。皂苷對消化道有刺激性,可引起胃腸道不適;植物血凝素具有凝血作用,可導致劇烈嘔吐。?
四季豆中毒一年四季均有發(fā)生,多發(fā)生于集體用餐單位,比如某市2008~2015年集體食堂食物中毒事件發(fā)生39起,以1月、2月和7月、8月為高發(fā)期,其中四季豆和扁豆,共有12起,占中毒食物的30.7%。
好消息是,這些毒素在高溫下可被破壞,所以只要將四季豆徹底煮熟就可以放心吃了。
保命指南:在烹飪四季豆時,一定要先將其煮熟。要涼拌也需煮透,以失去原有的生綠色、食用時無生味和苦硬感為煮熟的標準。煮的時候可以多煮一會兒,確保把有毒物質徹底破壞掉,這樣才能放心享用美味的四季豆。
生腌、醉蝦等美味,卻暗藏寄生蟲風險
沙蝦清甜且肥厚,血蛤肉質脆而嫩,青膏蟹細嫩鮮美,入口時還帶有冰沙感……自夏初起,售賣生腌的店家逐漸增多,一盆盆混合著醬油、黃酒的調味汁中,浸泡著螃蟹、蝦、血蛤、生蠔,上面覆蓋著香菜、小米辣與檸檬。除經(jīng)典菜品外,還有象拔蚌、墨魚,甚至生魚片、田螺、龍蝦等淡水水產(chǎn),除了腌制,還有嗆、醉、醬、撈汁等方式,這無疑為喜愛生冷美食的人開拓了新的領域。
不過,生腌雖美味,卻存在一個很大的隱患——寄生蟲。
海產(chǎn)品體內寄生蟲適宜生存的環(huán)境和人體環(huán)境差異較大,對人體健康的風險相對較小。但一些海水寄生蟲也能感染人類,例如異尖線蟲。異尖線蟲一旦進入人體,就會引發(fā)急性異尖線蟲病,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急性異尖線蟲病由大量活蟲侵入體內引起,這些活蟲鉆入人體組織,導致組織腫脹、發(fā)炎甚至出血,進而使患引起惡心、腹痛及嘔吐等癥狀。
胃部的異尖線蟲丨N Engl J Med 2016;375: e11
如果混雜有未煮熟的淡水水產(chǎn),那感染寄生蟲的風險就更高了。
淡水水產(chǎn)品,包括生魚片、螃蟹、蝦、牛蛙、蛇等,它們體內可能攜帶肝片吸蟲、闊節(jié)裂頭絳蟲、肺吸蟲、曼氏裂頭蚴等多種寄生蟲,如果進入人體,會對人體造成較大傷害,如肺吸蟲、管圓線蟲、裂頭蚴等,它們能穿透消化道進入腹腔,游走并寄生在肺部、肝臟、腦部、脊髓等重要部位,造成嚴重的機械損傷和免疫病理反應。
許多人認為用燒酒、醋、芥末、姜汁等調料能夠殺死寄生蟲。然而,這完全只是大家的想象。這些調料只能提升風味,并不能殺死那些寄生蟲。
保命指南:我們在食用水產(chǎn)時,一定要選擇新鮮、干凈的食材,并確保徹底煮熟。像生腌等生冷食物,雖然口感鮮美,但寄生蟲的風險非常大,大家還是盡量謹慎。
生蠔等海鮮,還可能藏著副溶血性弧菌
蒸花蛤、烤生蠔、炒蟶子……夏季餐桌上的寵兒少不了這些美味的海鮮。然而,海鮮里或許藏有副溶血性弧菌等致病菌,大家在品嘗海鮮時務必多加小心。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沿海地區(qū)最常見的食源性病原菌,普遍存在于近岸海水、海底沉積物以及魚貝類等海產(chǎn)品之中。由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引發(fā)的食物中毒,其主要污染源是海產(chǎn)品,包括魚類、軟體動物(如生蠔、墨魚、八爪魚)和貝殼類動物(如龍蝦、蝦、蟹)。正因如此,它被冠以“夏季海鮮殺手”的名號。此外,由于交叉污染,燒肉、鹵肉、涼拌菜等食物也可能攜帶副溶血性弧菌。
2021年,一艘裝載榴蓮的貨船翻了,當?shù)卮迕窦娂姶驌屏裆徎丶页裕Y果村民中出現(xiàn)500多人次的腹痛、腹瀉、嘔吐癥狀,根據(jù)廣西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的調查結果,這批海上榴蓮帶有副溶血性弧菌丨視頻截圖@新京報“我們”視頻欄目
當我們食用了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海產(chǎn)品后,就可能發(fā)生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典型表現(xiàn)為急性胃腸炎,例如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還有一個顯著特點是劇烈腹痛以及臍部陣發(fā)性絞痛。
保命指南:副溶血性弧菌怕熱,加熱熟透就可以殺死它。因此吃海鮮時也要徹底燒熟煮透,盡量避免生食。
剩飯炒飯,可能引起“炒飯綜合征”
米飯是家家都會吃的常見主食,夏季很多人家里難免會有剩飯,不少人也會拿剩飯做炒飯吃。需要提醒大家,如果剩飯存儲不當,常見的炒米飯也可能會變身“致命殺手”。
炒米飯也可能會變身“致命殺手”丨微博@央視財經(jīng)
之前廣東有人將前些天冷藏的米飯做成炒飯吃,結果飯后不久便出現(xiàn)了腹痛、腹瀉、呼吸困難等癥狀,檢查發(fā)現(xiàn)是由蠟樣芽孢桿菌(Bacillus cereus)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這種食物中毒也被稱為“炒飯綜合征(Fried rice syndrome)”。
這類疾病的罪魁禍首——蠟樣芽孢桿菌,它普遍存在于水、空氣、土壤以及各種食物中。夏季氣溫較高,細菌活動頻繁,在此期間食物(尤其是米飯類食物)更可能被蠟樣芽胞桿菌污染。因此,蠟樣芽胞桿菌中毒事件常發(fā)生在夏、秋季(6~10月)。
蠟樣芽孢桿菌在繁殖過程中會釋放兩種毒素——嘔吐毒素和腹瀉型腸毒素。其中嘔吐毒素需在126℃的高溫下加熱90分鐘才能消除。所以即使你將剩飯煮熟食用可能也無法徹底去除毒素,仍可能發(fā)生食物中毒。
剩飯保存不當,例如未及時放入冰箱、放置在室溫下且放置時間較長,就容易被蠟樣芽胞桿菌污染,并在繁殖過程中產(chǎn)生毒素。而且被蠟樣芽胞桿菌污染的食物外觀通常無明顯變化,看不到腐敗變質跡象,因此難以用肉眼判斷是否受到污染。要預防蠟樣芽胞桿菌中毒,關鍵在于妥善保存食物。
保命指南:避免將食物長時間放置在高溫環(huán)境中,特別是剩飯和其他易滋生細菌的食物,最好現(xiàn)做現(xiàn)吃。吃不完的米飯,建議使用密封容器放冰箱冷藏保持,放在室溫下的時間不得超過2小時。
河粉/發(fā)酵米面,警惕椰毒假單胞菌
不少地區(qū)有食用河粉、涼皮、粿條的習俗。在此特別提醒,夏季氣溫高,務必警惕椰毒假單胞菌(也叫椰酵假單胞菌, Pseudomonas cocovenenans )的污染問題。
濕米粉(例如粿條、河粉、涼皮、腸粉、陳村粉、米線、瀨粉),在高溫潮濕環(huán)境下,極易受到椰毒假單胞菌的侵染,從而生成米酵菌酸。這是一種毒性極強的毒素,一旦食用,可能引發(fā)中毒,嚴重時甚至會致人死亡。
米酵菌酸作用的靶器官為肝、腦、腎等主要實質性臟器。所以,中毒后的典型癥狀表現(xiàn)為消化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以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損害,如上腹部不適、惡心、嘔吐(嚴重時嘔吐物呈咖啡色樣)、輕微腹瀉等;重癥患者大多會出現(xiàn)肝昏迷、中樞神經(jīng)麻痹,并因呼吸衰竭而喪命。
并且,目前尚無針對該毒素的特效藥,病情與預后狀況和攝入毒素的量息息相關,通常來說,攝入毒素越多,癥狀就越嚴重。鑒于沒有特效藥,中毒病例的死亡率也相當高,可達到50%!最令人恐懼的是,這種毒素極其耐熱,即便煮熟了吃,毒素也不能完全消除,仍然會使人體中毒。
椰毒假單胞菌引發(fā)的食物中毒多見于夏、秋季節(jié)。2018年至2020年期間,廣東省總計報告了5起由于食用河粉類食品引發(fā)的米酵菌酸中毒事件,中毒人數(shù)達21人,其中9人死亡,病死率為42.9%。2020年,黑龍江雞西市雞東縣的一戶人家9人在家中聚餐時遭遇食物中毒,最終9人均喪生,原因就是食用了變質的“酸湯子”(發(fā)酵玉米粉),引發(fā)了米酵菌酸中毒。
黑龍江雞西“酸湯子”事件丨新聞截圖
保命指南:如果要購買濕米粉面的話,一定要到正規(guī)市場和超市購買,買回家沒吃完的濕米粉、米線、腸粉、河粉等制品一定要冷藏儲存。如果懷疑發(fā)生疑似中毒,應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盡快催吐,并及時送醫(yī)院救治,對癥治療。
夏季高溫,微生物和毒素都在瘋狂內卷。牢記四準則:熟透、冷藏、不僥幸、不獵奇。把這份“避雷清單”轉給你愛的人,比紅包更實在。
參考資料
[1]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采食毒蘑菇導致半數(shù)家庭食源性疾病
https://m.cnr.cn/chanjing/health/20231124/t20231124_526497876.html
[2]范鵬輝,李紅秋,褚遵華,等.2023年中國大陸食源性疾病暴發(fā)監(jiān)測結果分析[J].中國食品衛(wèi)生雜志,2024,36(10):1199-1208.DOI:10.13590/j.cjfh.2024.10.015.
[3]【食品安全科普“大家說”】預防毒蘑菇中毒,這些事你該知道https://cfsa.net.cn/fxjl/zsyd/2023/9915.shtml
[4] 黃利明,鐘康義,劉輝,等.1起四季豆引發(fā)食源性疾病事件的調查[J].預防醫(yī)學論壇,2019,25(11):807-809+815.DOI:10.16406/j.pmt.issn.1672-9153.2019.11.004.
[5]張冠峰,李桂嬌,余慕莎.2008-2015年某市集體食堂食物中毒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河南預防醫(yī)學雜志,2018,29(04):292-295.DOI:10.13515/j.cnki.hnjpm.1006-8414.2018.04.016.
[6]http://www.suixi.gov.cn/zt/spaq/dtgs/content/post_1974838.html
[7]陳子慧,黃芮,梁駿華,等.2018—2020年廣東省河粉類食品米酵菌酸中毒事件流行病學分析[J].中國食品衛(wèi)生雜志,2022,34(01):158-162.DOI:10.13590/j.cjfh.2022.01.030.
作者:阮光鋒
編輯:黎小球
封面圖來源:圖蟲創(chuàng)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