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保險制度承載著14億國民的晚年保障,在人口結構深刻變革的當下,其重要性愈發凸顯。當前我國已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新生兒數量持續走低,這種人口發展態勢直接導致參保繳費人群相對縮減,而養老金領取群體不斷擴大。
若非中央財政每年注入巨額補貼資金填補缺口,僅憑參保人員繳納的保費收入,養老保險基金收支平衡早已難以為繼。數據顯示,2023年中央財政向基本養老保險體系注入的補助資金就達萬億元規模,這筆相當于許多中等省份全年財政收入的巨額補貼,清晰勾勒出基金運行的現實壓力。
然而,就在基金運營面臨挑戰之際,部分地方政府卻將觸角伸向了這筆民生保障資金。國家審計署最新公布的審計工作報告揭示,某些財政困難地區將積累多年的養老保險結余資金視為"唐僧肉",13個省份累計挪用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金406.26億元,將本應專款專用的養老錢違規用于發放機關事業單位工資、維持政府基本運轉、保障民生項目支出,甚至直接用于償還地方政府債務。
這種"拆東墻補西墻"的做法,雖未直接裝入個人腰包,但已嚴重違反社保基金管理法規,侵蝕著制度公平的根基。
審計發現的亂象遠不止于此,一條灰色產業鏈的曝光更令人觸目驚心。
在違規參保環節,16個省份的90家中介機構竟在15年間,通過偽造勞動合同、虛構仲裁文書等造假手段,為2萬名不符合條件人員辦理參保手續。
如哈爾濱市阿城區一中介機構與公職人員形成利益同盟,自2019年起通過多重造假為271人違規參保,造成基金損失達1.15億元。這種系統性造假行為,實質是將社保制度異化為某些群體的"提款機"。
在待遇領取環節,25個省份發現2.8萬人通過偽造病歷、篡改人事檔案等手段違規領取養老金,累計金額高達5.2億元。
山西蒲縣疾控中心曝出的極端案例極具警示意義:某職工人事檔案出現14處明顯涂改痕跡,卻能順利通過層層審核,實現"1歲參加工作、22歲退休"的荒誕操作,更在“退休”后持續領取69萬元養老金的同時另謀新職。這種明目張膽的造假行為,暴露出檔案管理存在重大漏洞,審核機制形同虛設。
面對這些觸碰紅線的違法行為,必須構建起立體化的防控體系。在資金監管層面,建議建立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動態調整機制,通過完善轉移支付制度緩解基層財政壓力,同時將養老保險基金納入政府預算硬約束管理,實行省級統籌調劑金制度,對結余資金設置合理上解比例,從制度層面切斷違規操作路徑。
技術賦能監管創新刻不容緩,應加快推進社保信息系統全國聯網,運用區塊鏈技術建立參保信息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賬本,實現就業、戶籍、醫療等數據跨部門共享。在待遇認證環節,可推廣"人臉識別+大數據分析"雙重驗證模式,對異常領取行為建立智能預警系統。
法治利劍必須高懸震懾。對審計查實的違規行為,要啟動"穿透式追責"機制,不僅全額追繳基金損失,更要嚴懲幕后操縱者。
守護養老金安全是必須堅守的民生底線。面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長期挑戰,唯有將制度籠子扎得更密、監管利劍磨得更亮、法治威懾筑得更牢、社會監督織得更密,才能筑牢養老保障的安全屏障。
這場守護百姓"養命錢"的攻堅戰,既是對治理能力的重大考驗,更是對執政為民初心的深刻檢閱。讓每分養老錢都真正用在刀刃上,既是制度設計的根本要求,更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必然體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