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米YU7上市前,不少博主都發起過投票,猜測小米YU7訂單破5萬需要多久。
很多人以去年SU7用時27分鐘斬獲5萬大定為參照,還有人“激進”地認為,小米YU7破五萬只需1分鐘。
但最后的結果我們都看到了,“激進”的猜測在現實面前,顯得也有些保守了——小米YU7上市3分鐘,大定突破20萬臺。
在群訪環節,雷軍還給了個更加具體的數字——上市2分鐘,大定就已達到19.8萬臺。
截止目前,小米YU7鎖單突破24萬臺。
可能比小米昨天同場發布會發布的手機、眼鏡等等所有新品加起來都要多。
這種爆單,是史無前例的,是刷新認知的。
小米YU7真有這么香嗎?為什么小米能夠把一款幾十萬的車賣得像幾千元手機一樣搶手?
最晚入學的,給大家上一課
首先我們先回顧小米YU7的定價策略和小米的刀法。
小米YU7三款車型售價分別是:標準版25.35萬元;Pro版 27.99萬元;Max版 32.99 萬元。
最終定價和大眾普遍的猜測基本吻合,屬于是既不冒進,也沒有很驚喜的售價。
小米 YU7 全系基于 800V 平臺打造,全系標配可變轉向比、小米智能底盤、連續阻尼可調減振器與小米 HAD 輔助駕駛系統等等。
這里最重點的就是輔助駕駛,和SU7不同的是,小米YU7這次全系標配相同的輔助駕駛硬件,包含激光雷達和Thor-U算力平臺。
區分車型高低配的,依靠的是電池包大小、電機功率、空氣彈簧以及諸如電吸門、揚聲器數量等一系列舒適化配置。
這次的YU7幾乎可以算是25-30萬里最沒有“性價比”的車:
入門版和Pro版不僅后排座椅只有加熱,標配的音響也只有14個揚聲器。
25個揚聲器的音響需要加6000塊,4.6升的小冰箱要加2000塊(這個價格甚至都可以買個真冰箱了)。
沒有方向盤電動調節和記憶,沒有外后視鏡自動防眩目,沒有四車的電吸門。
這放在其他友商的25萬級純電SUV那里,幾乎可以宣判這款車的“出局”。
并且頂配車型的標配件顯得也很“摳搜”:
原車配備19寸輪轂,想要更大、更好看的輪轂需要花錢;
想要特別的車漆顏色,也需要花錢;
想要更加強調運動的碳纖維套件,還是要花錢。
實際選配下來,Max版YU7的最終交付價格很有可能輕松突破35萬元。
和去年相比,小米這次真學會怎么“賣車”了。
除了精準的“刀法”,這次YU7的上市PPT,我覺得也是“教科書”級的。
雷總在最后的“升華時刻”稱:“小米 YU7 是小米首款SUV,也是小米首次真正走向汽車行業主戰場。我們將直面最強大的對手,也將直面最殘酷的競爭”。
嚴格來說,小米YU7是小米的第二款車型,同時它直面的是競爭最激烈的細分市場。
在這一細分市場,有常年霸占銷量榜首位的特斯拉Model Y(參數丨圖片),也有自主品牌一系列產品力很能打的車型。
但小米的PPT,或者說雷軍的話術中,總是能夠讓你有種“小米無敵”的既視感,小米還是太擅長對比了。
例如在發布會上,小米選擇和特斯拉比電池包,選擇和保時捷 Macan EV 比車內空間,甚至最定價環節,小米也做了YU7和Model Y的詳細配置對比。
宣布價格時也要說一句,我們比Model Y便宜一萬元。
我們都知道,Model Y的長處不在于電池包大小、保時捷的長處也不在于車內空間,但是當把這兩位搬上PPT的時候,用戶就會自然而然地構建一種認知——小米已經打敗了“精銳”。
另一點,我覺得是其他友商要著重和小米學習的地方,那就是把智能座艙的可玩性進一步增強。
我們時常能夠感覺到,智能座艙已經卷到了瓶頸,下一步該往哪走,每家車企都在摸索。
小鵬給新產品G7座艙加了一塊700 TOPS的芯片,目的就是為了在AI+大算力的加持下,將座艙的智能化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但是在今天,座艙還能玩什么呢?
小米做得其實很簡單,首先是把“車手互聯”這塊擅長的領域做好。
在發布會上,雷軍著重強調了YU7對蘋果用戶多么的友好。
第二就是小米把座艙的拓展。去年小米SU7發布會時,車上預留了1/4螺口,可以讓用戶外接手機支架等配置。
但是不僅用戶不太認可,就連余承東都要質疑為什么現在的車上還要裝支架。
如果說1/4螺口不受待見,那么今年的磁吸接口從反向來看,算得上是“大獲全勝”。
YU7車內一共有9處可以磁吸接口,可拓展性非常強。
雷軍在發布會上僅僅展示了紙巾盒、眼鏡盒和物理按鍵的磁吸,用戶在實際用車中,還可以磁吸其他配件。
可以想象的是,現在已經有不少廠家要研發YU7磁吸配套用品了,包括但不限于掛飾、車載用品。
很多新車型發布時,都會強調自家產品多么適合露營,比如說可以放倒后排座椅,也可以外接電源。
小米YU7的想象力要更加豐富一些,它的后備箱有一個導軌,官方外接了照明燈、拍攝支架螺口和雙Type-C接口。就是這么小小的功能,引得臺下觀眾連連叫好。
可以說,最晚入學的小米,不管是產品打造,還是產品發布、對標,都值得很多車企用心學習。
小米YU7,幫你把其他車價格打下來了?
小米的現象級“爆單”,一定會讓其他車企感到焦慮,降價或者給權益似乎不可避免。
小米YU7打的是25-35萬的價格帶,各家的主力產品都在這一區間:
特斯拉Model Y自不必多說、蔚來的5566和小鵬即將發布的G7也會有價格或者購買人群的重疊;即便是主打增程的理想、鴻蒙智行在這一區間都有重要產品。
憂慮的一面在于,如今價格戰打得激烈,“蛋糕”難搶的情況下,還要被小米YU7搶占更多份額,自家產品的聲量可能會越來越弱。
對于整個行業積極的一面是,小米的爆單證明了純電的市場潛力。很多車企純電難賣,就推出了增程。
小米的火爆證明,消費者不選擇你的原因并非是單純因為你沒有油箱。
并且,這對于其他車企來說也是個機會。
YU7爆單后,隨之而來的就是“幸福的煩惱”——產能跟不上。
目前小米僅有一座工廠在運營中,即便三班倒拉滿產能,單月交付車輛也僅僅接近3萬輛。小米目前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二期工廠,但可惜的是,YU7的發布和二期工廠的運營沒有對上點。
小米SU7的排產周期一度達到了40周,目前小米官方App并沒有顯示YU7的交付時間,僅僅顯示訂單將從8月開始陸續生產交付。
可以預期的是,兩款車型都積壓訂單的情況下,YU7的交付周期只會更長。
這對于其他車企來說,師“米”長技以制“米”,或許也是個機會。
例如,樂道品牌總裁沈斐就表示,看完了YU7發布會,就可以放心選擇樂道L60了。并且,沈斐還羅列了L60優于小米YU7的地方。
雖然YU7產品力很強,但并非無懈可擊。對于其他車企來說,這時候就需要營銷強于YU7的地方,并準備承接YU7溢出的訂單、轉化YU7的意向用戶,就看各家給的優惠政策力度了。
說到底,最后享福的,不還是我們買車的人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