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全網都能買到LABUBU,除了泡泡瑪特的官方店?有人知道嗎?”6月24日下午,羅永浩在微博上發文感慨。
6月18日,泡泡瑪特剛剛完成了一輪全渠道補貨,并以預售形式分批發貨。但當天產品即被秒搶——首批預計6月28日發出,最晚一批要等到9月下旬。6月25日晚,泡泡瑪特官方小程序直播間,主播桌面上擺著“搪膠無補貨通知”的紙板,評論區仍時不時有人問:“LABUBU什么時候上?”
LABUBU,這個尖耳朵、九顆鋸齒狀牙齒、笑容狡黠的“北歐精靈”,如今幾乎是全球最炙手可熱的潮流玩具。它由泡泡瑪特簽約的藝術家創作,2024年在東南亞爆火,并在今年擴展至歐美和國內,成為大眾搶購的時尚單品。
當正品無法買到,市面上卻出現了大量盜版“LAFUFU”,甚至長著LABUBU腦袋的電子狗“LAGOGO”。LABUBU“一娃難求”,究竟是刻意的饑餓營銷,還是供不應求的產能困境?
泡泡瑪特泰國LABUBU主題門店吸引了眾多顧客。圖/受訪者提供
LABUBU有多難搶
今年3月,26歲的山東女生程之秋在朋友的推薦下,“種草”了LABUBU搪膠毛絨玩具——這種玩具一般是頭或面部為搪膠材質,方便精細刻畫五官,身體為毛絨布料,更有親和力。
但2025年,要買到一個LABUBU,并不輕松。通過官方渠道購買,消費者可以選擇線下門店、泡泡瑪特抽盒機小程序,或蹲守各大平臺的官方直播間。但程之秋發現,幾乎所有渠道都顯示缺貨。
4月24日,LABUBU3.0新品上線,定價99元。整個5月,新品持續斷貨。直到6月初,有消息稱會補貨,程之秋開始每天守在直播間。
“蹲守”極其耗神。從下午4點到晚上10點,她連續幾天掛著直播,聽主播講相似的話術。一次,她等到晚上7點,剛吃了一口飯,突然通知補了一個舊款LABUBU,她剛放下筷子,商品就售罄了。有時一些彈幕稱“馬上補貨”,直播間觀眾瞬間從1萬多人飆升到6萬多人,最后發現是假消息。
二手市場價格也反映了這股熱潮。三四月間,程之秋曾在二手平臺以略低于原價的價格買了2.0“坐坐派對”系列。但在LABUBU3.0發售后,二手普通款被炒到了四五百元,隱藏款最高被炒至近5000元。
據第一財經報道,泡泡瑪特一位內部人士近期表示,LABUBU三代系列在全球收獲了超高熱度,但也出現了不少影響消費者購物體驗的不良行為。為優化購物體驗,泡泡瑪特開啟線上預售,讓更多人能夠買到產品。
隨著6月18日官方補貨,二級市場迅速降溫。據報道,一些潮玩二手平臺上的LABUBU 三代價格普遍下跌約50%。
為何是LABUBU?
LABUBU并非一個新IP,由香港插畫師龍家升在2015年設計,2019年泡泡瑪特推出盲盒系列,起初反響一般,甚至被詬病“很丑”。
2023年,LABUBU所屬的“The Monsters”系列產品,在泡泡瑪特推出的藝術家IP中排名第四,收入占比5.8%。排名前二的SKULLPANDA、MOLLY,收入占比均超過16%。
但2024年,LABUBU在泰國意外爆紅,泰國一線明星和泰國政府為其站臺,隨后LABUBU又被歐美時尚潮流圈追捧。熱度經由“出口轉內銷”,今年以來開始引起國內消費者的關注。過去一年,The Monsters系列營收同比增長726.6%,成為泡泡瑪特旗下營收第一的IP。
“小紅靠捧,大紅靠命”,不少人難以理解,為何這個丑萌的形象會令人如此上頭?
2024年7月1日,拉布布人偶亮相泰國曼谷素萬那普機場。圖/新華
研究過泡泡瑪特營銷模式的產業時評人張書樂向《中國新聞周刊》指出,一定程度上,LABUBU的爆紅,與產品形態的變化相關。過去多數潮玩只是放在家中的擺件,LABUBU被設計成搪膠毛絨掛件,能隨身攜帶,走上了街頭。它成了一種身份標識,人們在表達潮流態度的同時,也制造了更多曝光機會。
此外,在張書樂看來,LABUBU算是新時代的“芭比”。早在大火之前,粉絲圈層中,就已經孕育出一批熱衷“改娃”的玩家——他們有男有女,拆解搪膠掛件,自行改造、組裝,手制娃衣,甚至帶動了娃衣衍生品市場的興起。“二創”讓粉絲們熱衷表達個性,更激發了人們在社交平臺上的分享欲。
“人人都有,可能就不再關注它了”
上述泡泡瑪特內部人士透露,公司主要生產基地位于廣東東莞,自春節起就緊急召回工人、擴充產能,但依舊難以滿足不斷飆升的市場需求。
過去一年,泡泡瑪特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廣東某潮玩生產廠商相關負責人秦海峰向《中國新聞周刊》指出,短期內需求會導致訂單驟增,工廠生產的確存在滯后性。“潮玩有周期性,品牌方一般會采取保守策略,先觀察市場反應,再決定是否加單,控制成本風險。”
但在他看來,LABUBU長期缺貨,不僅是產能問題,也是一種營銷和經營策略。目前,搪膠毛絨玩具的生產門檻并不高,成熟款式的生產周期在45天左右。在已有模具的情況下,二次生產能夠迅速響應市場,不至于要等兩三個月。
秦海峰提到,潮玩賣的是情緒價值,品牌方會有意放緩節奏,以制造稀缺感和持續熱度,“如果一下子滿足所有需求,人人都有,可能就不再關注它了”。
這在行業里已是公開的“默契”。他坦言,自己公司生產的品牌,出了一個爆款,他們能在15天內完成補貨,也會對外稱需要等待一個月,可以讓粉絲保持一定的期待。
此外,秦海峰指出,出于全局考慮,產能過度傾斜給某個爆款產品,也會打亂其他產品線的節奏——加產意味著擠占其他品類的生產時間。對企業來說,不如適當保持爆款的饑餓感,這樣還可以讓粉絲關注其他產品。
(程之秋、秦海峰為化名)
記者:楊智杰
編輯:閔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